跳到主要內容

鄭重:劉火子印象

20世紀60年代初,我進《文匯報》當記者,劉火子是副總編輯,分管夜班編輯工作,長年做夜班。我們當記者的寫了稿子,交給部門編輯,編輯修改後排字,然後交給部主任,由部主任簽字發往夜班編輯部。因此,除了開會,我很少有機會和身為副總編輯的劉火子見面。但對他的印象還是有的:高大的身材,夏天穿紡綢短袖衫,冬天穿中裝棉襖,圍著很長的手編羊毛圍巾,衣服都是很寬鬆的。我偶爾也去夜班編輯部探頭探腦,只見劉火子坐在皮的轉椅上,銜著煙斗,面前兩排相向而坐的編輯,手握紅色毛筆,在埋頭編著版面。中國研製的返回式遙感衛星首次成功返回地球,劉火子寫了一首詩,記得其中有一句「輕輕地軟著陸」,深得大家的欣賞。當時一位老編輯告訴我,劉火子是詩人,抗戰時就寫了許多詩,那位老編輯還能背得出他的詩句。

1957年,毛澤東當著徐鑄成的面表揚《文匯報》說:「你們《文匯報》實在辦得好,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真是應有盡有。編排十分出色。我每天下午起身,必先看《文匯報》,然後看《人民日報》,有空再翻翻別的報紙。毛澤東所說的「琴棋書畫,花鳥蟲魚」、「應有盡有」是《文匯報》「彩色版」的內容,毛澤東所說的「編排十分出色」,正是出自劉火子的設計。在寫《毛澤東與文匯報》時,我採訪了幾十位「老文匯」,我把他們的回憶寫在書中:「『彩色版』是《文匯報》複刊後創辦的寓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于一體的副刊,在複刊前,徐鑄成訪鄧拓時受到鄧拓談話的啟發才產生的念頭。」「還是在辦《教師報》的時候,準備返滬的『老文匯』人馬就在醞釀如何辦這樣一個副刊。副總編劉火子把大綑的法國《人道報》翻來覆去,想吸取其編排上的一些新招。他主張這個專刊可以在周末出版,以豐富知識分子業餘生活為主要內容。據參加創刊編輯容正昌(黃裳之弟)說:『劉火子談的,我們都感到非常新鮮,因為那時什麼知識性、趣味性這類提法還沒有聽到過。』」

「彩色版」是《文匯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還是在追求擺脫蘇聯的辦報模式及新聞中的教條主義,冀望有所突破。「彩色版」所涉及的內容,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稱得上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如文體方面,有漫談水上運動、怎樣劃船、給初學游泳者、談打獵、談踢毽運動、國際象棋的門徑、漫談圍棋、風箏這一門藝術、怎樣請女伴跳舞。影劇曲藝方面,有京劇老藝人蕭長華、荀慧生、郝壽臣談角色表演,攝影生活、銀幕後的戰鬥、動畫今昔談、評彈的表白。園藝飼養方面,有養花、盆栽的趣味、插花的藝術、怎樣欣賞山水盆景、金魚樂、金絲雀的飼養。生活方面,有食品的調制、品茶、名菜介紹、縫紉、服裝設計、婦女頭髮裝飾。其他尚有世界珍聞、科學小品、遊記、掌故、歷史傳說、雕刻、工藝美術、集郵、書法、裝飾、家具等。據老報人回憶,劉火子不但是「彩色版」的策劃者、創刊者,也參加具體選題的制定。

毛澤東稱《文匯報》「真是應有盡有」,那是恰如其分的評價,毫無誇大之詞。

從進文匯報社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四五年的時間里,我和劉火子都沒有什麼交流,只是偶然在編輯部會議上看到,他很少講話,討論問題時,我也很少發表意見,應該說彼此是陌生的。「文革」開始,劉火子即被隔離審查,編入「大班子」,去了「五七」幹校,又到工廠去「鍛煉」,我們就沒有再見過面。1975年,劉火子突然來到我家,他那高大的身材,我那小屋幾乎裝不下他。他說是來看畫的。的確,整個「文革」期間,我除了按時上班幹活,其餘時間都花在玩畫上。他看到畫,兩眼發亮,很興奮的樣子。後來,他又讓我到他家去,看了他收藏的齊白石作品,知道他喜歡的是哪一路的藝術。再以後,我就陪他去拜訪了來楚生、朱屺瞻、唐雲,為他要了幾張畫。再以後,我們就成了玩友。謝稚柳為我畫的《塞上馬群圖》,可以說聞名滬上,1976年,我要付諸裝裱時,請郭紹虞、王蘧常、陸儼少、啓功、唐雲及沈尹默的夫人禇保權作題,也請火子題了一段,語雲:

故鄉塞外,走遍天涯。毫不利己,一心為他。
戰士之友,渾身是膽。硝煙瀰漫,方向不差。
勞有伙伴,敢挑重擔。征途萬里,堅韌不拔。

稚柳先生畫馬,勃勃有生氣,放牧草原,千姿百態,躍然紙上,為歌一首以頌之,即奉鄭重同志教正。
劉火子一九七六年春
鈐齊白石刻「火子」白文印,「劉」朱文印。

1977年以後,陳虞孫和劉火子率領《文匯報》一批編入「大班子」的編輯記者去創辦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火子任副總編,負責創刊《中國百科年鑒》並任主編,我也忙了起來,奔赴全國各地採訪,我們也就很少有見面的機會了。

【作者簡介】鄭重1935年生。1961年複旦大學新聞系畢業,進上海《文匯報》從事採訪和編輯工作,撰寫有大量通訊報道。80年代末出版個人新聞通訊集《時代風雲錄》(50余萬字);近年出版有《風雨文匯》等多部專著。系《文匯報》高級記者。現已退休。

上海《新民晚報》,星期天夜光杯,2011年12月11日
http://www.news365.com.cn/wxpd/bhygb/jy/201112/t20111212_3203179.ht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訪問香公(香翰屏將軍)

香翰屏(1890-1978),字墨林。廣東合浦縣人。1936年10月28日任命國民革命軍中將。 1937年11月10日任第三戰區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抗戰期間,香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後回粵復任第四路軍副總司令,兼任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1月-1945年1月任閩粵贛邊區總司令。1940年在職第四戰區兼任「挺進縱隊東江指揮所」主任。愛護士兵,紀律嚴明,得到同事士卒的愛戴.。 一 日本南支派遣軍的頭目們,在地圖上用紅色的鉛筆在博羅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匪區」;跟著又用藍色的鉛筆在惠陽的名字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良民區」。這兩個不同意義的稱呼,實際上都是一樣的侮辱,而後者尤甚。所謂「良民」無非說可以夠資格做順民而已。不過這侮辱,在過去有不少惠陽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覺得日本飛機轟炸惠陽比轟炸博羅在程度上確乎輕淺得多;因之有一個時期日本飛機在惠陽上空飛過,而一些無知的土民卻可以滿不在乎的站著仰頭看,彷彿那些飛機與他們是有親誼的,永遠不會丟炸彈的樣子。從這事實看來,過去的惠陽民氣是低落的。 不過現在是覺醒了!第一,日本的飛機到底是殺人的(最近就丟了不少次炸彈),第二,戰區的政工大隊、社教的工作團等都在這裡開展了工作。特別是第三點,游擊指揮所坐鎮在這裡,在民眾中建立了信心。而對於民眾工作的實施也非常積極。據說游擊指揮所主任香公(香瀚屏)為了這工作,就常出發到各個鄉鎮去,緊緊地抓住機會,出現在民眾之前,對他們講解時事,慰問,給他們以興奮。現在,」軍民合作站「是遍地設立起來了,曾經在一次大反攻中發揮了他們的最高效能!  「幾月前這裡的民氣是非常低落的,現在才好哩!」一個早上,我有機緣見到香公,問及民眾情形之後,他這樣的回答我:「如今,軍民合作站在很多鄉鎮中建立起來了,山西的民運怎樣好,可惜我們沒有機會看過,但我相信我這裡做的也不壞」!說得好像很興奮!  是的,一個軍政長官長官能夠注意到民眾工作的,無疑一定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一個例子,那天同他談到食糧價格高漲,以及禁止牲畜出口問題。他說牛是絕對禁止出口的,因為這是對於農力的關係。而豬雞之類。第一,人們不一定要吃,第二,輸運出口,也是對外貿易之一,而且主要的還可以讓老百姓從此賺幾個錢。所以他還不打算禁,雖然這必然使...

許定銘文集内的劉火子資料

劉火子 26 十月, 2014 *香港微光出版社、*島上社、《紅豆》、《華僑日報》、《大眾日報》、《大光報》、《大同日報》、《島上》、《循環日報》、《今日詩歌》、《伴侶》、聶紺弩、劉火子、劉麗北 慕容羽軍 火子為紺弩寫序 聶紺弩﹙1903~1986﹚一九四O及五O年代在香港出過好幾本書,其中有一本雜文《寸磔紙老虎》(香港求實出版社,一九五一),厚一四四頁,收雜寫四十多篇。紺弩在〈題記〉中說,這些文章原是香港《文匯報》〈編者的話〉的部分,發表時不署名,到現在出單行本了,才認祖歸宗,署名出版。至於書名《寸磔紙老虎》,含義更深:「寸磔」有千刀萬剮的分屍之意,「紙老虎」指的是「美帝」;書內文章寫於「抗美援朝」年代,全是政治嘲諷之作,如今看來是過時了,無甚可觀,但最特別的,此書居然由詩人劉火子寫序。 詩人劉火子(1911~1990)寫詩五十年,編詩刊、編報紙,還當過戰地記者,寫過不少戰地通訊,有詩集《不死的榮譽》(香港微光出版社,一九四O)傳世。一九五O年,劉火子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聶紺弩是新聞記者,他們每天晚上各佔書桌一角,各有各忙,有時埋首疾書,有時用毛筆醮紅墨水在白報紙上寫標題,有時用剪刀漿糊……。這樣的時間有八九個月,培養了兩人深厚的交情。 劉火子的這篇序文,不單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還記述了兩人交往的經過,可作為研究者的第一手資料。序文寫於一九五一年三月,兩個月後劉火子即離港北上定居上海。 拓荒者的足印 ──讀《紋身的牆──劉火子詩歌賞評》 我雖非生於香港,但在本地生活超過一「甲子」,我在此成長、受教育、工作……,這個育我、活我的南方小島是我深愛的家鄉。除了熱愛香港,我更愛本土文學,此所以一見有關香港文學史的書出版,不問內容是否充實,售價是否高昂,我均亳不猶豫購入,且迅即一口氣讀完,像: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1990)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 潘亞暾《香港文學史》(厦門鷺江出版社,1997)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湖北教育,1997) 施建偉《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1999)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等沒一遺漏,可惜,每次讀後都很失望。這些書都有個共同點:全是內地的學者所寫。正因為全由沒親身經歷的學人執筆,單靠紙上記錄,很...

陳智德:寫實作為信念——論劉火子

劉火子(1911-1990),原名劉培燊,曾用筆名火子、劉寧、劉朗等。廣東台山人,香港出生,二三年曾入讀廣州第三小學,二六年回港,二九年進香港華胄英文書院夜校,三三年至三七年間先後在香港數間中、小學任教,三六年與友人創設「香港新生兒童學園」,校址位於旺角奶路臣街。三八年任香港《大眾日報》記者,此後一直從事新聞工作。四二至四六年間,先後在韶關、桂林、重慶、上海等地報社工作,四七年回港任職於《新生晚報》,四八年參與香港《文匯報》的創辦,五零年接任《文匯報》總編輯,五一年離港赴滬,任職於上海《文匯報》,九零年在上海逝世。[1] 劉火子三十年代初開始在香港《南華日報》、《天南日報》等報刊發表詩作和評論,三四年出席由《南華日報》社長陳克文發起的文藝茶話會,同年與戴隱郎等組織「同社」,創辦《今日詩歌》,並任主編,三六年與李育中、杜格靈、王少陵等發起成立「香港文藝協會」。[2]三、四十年代,劉火子曾發表大量詩作,除香港《星島日報》、《大公報》、《華僑日報》、《時代文學》等報刊,並在上海的《文叢》、《烽火》、《文藝復興》、桂林的《詩創作》、重慶的《詩文學》等刊物上發表。詩集《不死的榮譽》,一九四零由香港微光出版社出版。[3] 在《今日詩歌》始創號發表的戴隱郎〈論象徵主義詩歌〉,詳細介紹了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源流和特色,顯示了三十年代香港詩人對李金髮及象徵主義詩的認同並非只是單純的模仿或趨新,而是具有理論上的認知,固然是香港新詩史上的重要論文;就在同一刊物上,劉火子的短論〈中國何以沒有偉大的詩人出現〉,顯示了三十年代香港詩人在象徵派和現代派以外的另一傾向,同樣具有特殊意義。 在該文中,劉火子針對五四至三十年代初,不少新詩多個人感興而少社會關懷的情況,提出批評,他說:「主要的原因,固然是由於客觀條件的影響所致,而多數詩人的眼光的狹隘,作品的陳腐無聊,也不是全無原因。不錯,中國的從事詩的創作的人的眼光是太狹隘了。他們所看見的是花的美好,是月的團圓,是歌詠人生的美滿,是傷感情愛的消失,是桃紅的笑,是暗啞的哭泣,這種蓋著天鵝絨被子而向著愛與美的追求的人,好像是和現實社會隔絕一樣,……所以,從這一點研究的結果,我以為中國的從事詩的創作的人,至少都要能夠把握著客觀的現實的動的所在,這樣,中國的詩才有出路,才會產生出偉大的詩人。」[4] 劉火子的觀點其實很簡單,而問題本身的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