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簡介

劉火子全家福,1949年攝於香港。

劉火子,筆名劉寧、劉朗、劉良月等。祖籍廣東台山。1911年在香港出生,1990年於上海逝世。他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五十餘年,是少數能夠被中國主流文化界認同的香港詩人、報人和世界語(Esperanto)專家。

劉火子自學成才。抗戰時進入新聞界,曾在香港和華南多家媒體工作,曾任香港《珠江日報》戰地記者,赴華南前線採訪,參與抗日工作。戰後於重慶及上海工作,初任上海《文匯報》要聞版編輯,後赴香港任《新生晚報》「新聞之匙」副刊主編、香港《文匯報》總編輯。他於1951年赴上海,任上海《文匯報》副總編輯,1978年調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任副總編輯至逝世。五十年代首創中國中文報紙八欄橫排法、八十年代創辦及主編中國第一部綜合年鑑《中國百科年鑑》,被定為贈送國際友人的國家級禮品。

劉火子曾與曹乃飄組織香港世界語協會,四十年代任國際世界語協會駐港代理員,後擔任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上海世界語協會會長。抗戰時期在香港曾協助編輯世界語刊物《遠東使者》。

劉火子的作品有詩歌、散文、通訊、回憶錄等。其中三十年代的《海》、《陰鬱的書簡》等詩作,和1939年底的《大戰後崑崙關巡禮》、1942年初的《紅香爐的百年祭》等長篇通訊,再現香港和華南地區抗日的情景和精神面貌,為不可多得的史料。在世時出版詩集《不死的榮譽》和通訊錄《和最可愛的人在一起》。並由後人整理出版詩歌及評論集《紋身的──劉火子詩歌賞析》(香港天地圖書)、《奮起者之歌》(中國東方出版中心)等。

本博客為保存史料而開設,含詩稿、文獻、照片和研究動向。由於年代久遠,很多資料散失,希望有心人提供相關資料,維護香港文學發展。歡迎引用,但請附上博客地址。聯絡電郵:leeyimhk@gmail.com

延伸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劉火子:紅香爐的百年祭——香港的悲劇(全文)

香港,有人給牠改上一個很雅緻的名字,叫做「紅香爐島」,因為那個矗立在島上的「扯旗山」,據說就正像是個「紅香爐」。一百年來,這個「紅香爐」在善於市政經營的英國人所日夕塗抹之下,正發射著它的光輝,不少世界有名的詩翁哲人,文學家都曾為牠的美景所吸引,寫下不少讚美的詩文。事實上,英國人也太會體貼每一個遊客的心情,他們安排了一道山頂纜車,把遊者帶到那個「香爐峰」之巔,然後又環著山頂建築了一條白色的棧道,讓每一個遊者沿著棧道俯臨島上的一切。那平坦得有如一泓湖水的碧色的大海,和海上慢慢地移動著的汽船與一點一點的白帆,那些結連著的密如蜂房的屋子,那些青翠的園林,搖曳著的棕櫚樹,都永遠的貼服在棧道之下。星期日,棧道上的遊人更多了,我們可以看見他們在那里憑欄遠眺,或者他們在帶著一家老少散步,或者他們在陽光下讀著心愛的書,這一條棧道的建築,充分表規著英國人會動腦筋,到過香港的人,正不知有多少曾流連於這一條棧道之上。 但是,這一條棧道從來卻被一種人所固執地反對,這就是勘輿師,他們持著「風水」的見地發表他們的理由,他們說,香港既然像是一個紅香爐,為什麼我們要在山頂建一條白色的棧道破壞了牠的吉利呢?那一條白的棧道就像一條素白的帶子,把一條素白的帶子縛在一個紅香爐的頸上,正是一種喪事的徵象啊! 這一個玄學上的理由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之前,略有科學頭腦的人沒有一個不說牠無稽的。然而,一件突如其來掀動世界的風暴,終於給那風水先生的無稽之談不幸而應驗了!香港,為了牠的災難,現在,牠的紅香爐的頸上不正是縛著一條素白的帶子麼? 香港,在四年餘的遠東烽火中,始終站在門外的小島,是的,現在也淪於苦難裡了,事前,沒有一個人曾預感到風暴的來臨,也不相信牠會來臨。香港人,最近正為一種窮奢極樂的慾潮所掩蓋著,溜冰場、電影院、跑馬場、食物店一切都達到了事業的頂點,特別最近從「岷尼拉」(按:馬尼拉)來了一個嘉年華會(CATNIVA)(按:CARNIVAL),日以繼夜的吸住了千萬仕女,他們瘋狂的耍樂著,坐著「巴黎風車」、「八爪魚」、「空中飛船」、「瘋狂電車」和「木馬」,而且在會場中也舉行了一次中國歷朝服裝表演。 會期本來打算三個星期就停止的,後來主辦者方面看見生意興隆,還打算展期到若干時期。但是,開始的三星期還沒有完,就給爆炸的聲音驚止了。 的的確確,事前沒有一個預感到大難的臨頭,雖然空氣一天緊似

劉火子和金端苓的婚禮 文化名人雲集

劉火子和金端苓於1948年7月在香港六國飯店舉行婚禮,出席婚禮的文化名人約有70人,沈鈞儒為主婚人。茅盾夫婦、郭沫若夫婦到場祝賀。 劉火子和金端苓 郭沫若和愛人于立群,在婚禮上即席作誦《金火合唱》。 左起:于立群、郭沫若。 站立者為主婚人沈鈞儒,左起:茅盾、沈鈞儒、金端苓、劉火子。 祝酒儀式,左起:茅盾、金端苓、劉火子。 出席婚禮的文化名人有六、七十人。 注:六國飯店/六國酒店(Luk Kwok Hotel)位於灣仔告士打道,1933年開幕,1980年在原址重建。 宋慶齡賀詞(署名為孫逸仙夫人)寫於1948年7月,贈予劉火子金端苓結婚誌禧 沈鈞儒賀詞,1948年7月,贈予劉火子金端苓結婚誌禧 茅盾、孔德沚賀詩,1948年7月,贈予劉火子金端苓結婚誌禧 郭沫若賀詩:金火合唱,1948年7月,贈予劉火子金端苓結婚誌禧

許定銘:拓荒者的足印——讀《香港情懷與文學情結》

我雖非生於香港,但在本地生活超過一「甲子」,我在此成長、受教育、工作……,這個育我、活我的南方小島是我深愛的家鄉。除了熱愛香港,我更愛本土文學,此所以一見有關香港文學史的書出版,不問內容是否充實,售價是否高昂,我均亳不猶豫購入,且迅即一口氣讀完,沒一遺漏,像: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1990)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 潘亞暾《香港文學史》(厦門鷺江出版社,1997)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湖北教育,1997) 施建偉《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1999)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可惜,每次讀後都很失望。這些書都有個共同點:全是內地的學者所寫。正因為全由沒親身經歷的學人執筆,單靠紙上記錄,很多重點都弄錯了,而且由於資料的缺乏,總給人欠缺了甚麼的感覺。 到二○○五年,終於見到由本地學者慕容羽軍執筆,副題為《親歷的香港文學史》的《為文學作證》(香港普文社,2005)。慕容羽軍在香港文學界活動超過半世紀,由他撰寫的香港文學史,非常接近事實。不過,由於他活動的圈子大部分為「綠背文學」的範圍,對其他的文學圈子了解未夠深入,評論時不免有所偏頗,尤其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香港文學,他所知有限,使《為文學作證》只成了香港二十世紀後半截的文學史。 難道香港沒人可以寫「香港文學史」嗎?非也! 香港的學者們不敢動手寫「香港文學史」,是因為資料貧乏。中國新文學運動開展以後,香港很早就響應了,一九二○年代中期的《大光報》、《循環日報》、《大同日報》和《華僑日報》等,都有白話的文藝副刊,而第一批新文學作家侶倫、望雲、傑克、謝晨光、侯汝華、劉火子……等人出過不少單行本,辦過《島上》、《紅豆》、《伴侶》……等新文學雜誌。然而,現在我們完全沒法見到這些書刊的實物,知道的都是間接得來的訊息,憑這樣的二手資料就能寫出好的文學史嗎?我很懷疑! 今天劉麗北終於踏出了第一步,讓我們讀到資料翔實可靠的史料——《紋身的墻——劉火子詩歌賞評》。 本身從事經濟資訊的劉麗北,是香港一九三○年代詩人劉火子的長女。詩人劉火子(1911~1990)原名劉培燊,生於香港,只接受過很基本的學校教育,他一九三二年開始寫作,作品有新詩、詩論、小說和報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