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公路

I

在這有若鐐鍊般修長而連扣著的
遍生吃人草與荊棘的山群,
自那些熱心人,
在地圖上
以工程師的筆畫下一些血紅的線,
之後,巨萬壯年的男女,
便把生命寶貴的精力,
灌注在鶴嘴鋤的鋒尖,
白日連著白日,無休止的翻開了
那經受過古代風暴的固執的泥層和石塊,
像蝸牛的邁進,
從一分一寸的鋤著,
伸展到一尺一丈!
周年呼吸著各個不同角度的季候風;
寒雨天用裂紋的手呵著溫暖,
暑晴天以臂膀揩著額上的汗流。
多少人在勞作中停止了心脈的跳動
讓旁人也用他鋒利的鶴嘴鋤,
在山頭為他們排下安息的洞穴!
他們只嘆息著,啜泣著……
他們闊大而粗笨的腳板,
不曾踏過他日完成了的康莊的路面呀!
但第二批壯年,
跟著拾起他們遺下的鋤頭,
吃著風霜和凍結的飯菜,
填補上去了!
而幾許壯年人的妻子呢,
又在路旁灑下她們祭祀的眼淚?

終於,
以壯年人的血汗,
和他們妻子的淚水,
融和著粘性的土壤,
從一分一寸的鋪筑開去,
鋪筑到一千丈一萬丈!
如今流在這大動脈裏那巨量的
疾馳而逝的汽車,
輪聲裏捲上起灰黃的塵土,
掩蓋著路旁那無數長滿青草的
早歸人的墓地了!

II

清晨日暮,
看壯牛拽著車子,
滿載農具與嘉禾,
流過路面,帶一支原始的怡人的歌;
遺下兩條平滑的輪影,
早上一回,晚上又一回,
連接著農民們幽閑的命運。
曦光裏爺爺在路邊揚一下手,
孫兒目送著祖父,
跳上那部會嘶鳴的甲蟲的肚子,
到城裏去,
挨晚又從城里回來,
分給孫兒們一具望遠鏡,
和一個咚咚的戰鼓。
而在年節裏,寡婦們也抱著遺腹子,
穿起彩花的綾羅衣,
約定鄰人:乘車到城裏,
到城裏看熱鬧去!

III

城里傳來烽火的音訊。
午夜路面移行著,
那些提起腳踵疾走的兵隊
和喧騰著如山洪崩裂的兵車,
馳驅著馳驅著……
早上起來檢視,
那轍影與蹄痕,
知道又有盈萬的戰士開赴沙場。

一天
自海外卷來炙手的熱潮,
還卷來了狂暴的歹徒,
沿這偉大的脈流,
這以先行者的血汗鋪筑而成的道路呀,
走著狂暴的兵車!走著狂暴的馬匹!最後
它還到處的撤下失物,燒死了
我們的父母兄弟!
在那凌亂的轍影上頭,
橫陳著姊妹們被殘害的裸尸,
在那轍影深處,
盈著我們屈辱者的血淚呀!
但是,
潮終被壓退了!
(望它永遠的乾涸下去)
村人揩去頰上的淚珠,
以親切而熱望的眼色,
接受了自家弟兄們的昭告:
「把鋤頭朝下翻吧,
把這路基從底翻去!」

IV

「為什麼我們要把好好的大道破壞?
為什麼我們要把一條流過
我們不少血汗鋪筑而成的大道,
今日又要流著不少血汗毀去?」
「那是為了炙人肌膚的熱潮呀!
誰願意那滴有我們崇高的血汗的路面,
留下歹徒的騎跡和坦克的齒印?」

從此又白日連著白日,
巨萬的老弱的男女,
(壯年的都當兵去了!)
他們把生命的殘余的精力,
伴著風暴般的仇恨;
多少人流著殞命的血,
多少人流著哭喪的眼淚,
一下一下的把鶴咀鋤往下翻,
翻下比前更深的更堅硬的地層,
無休止的挑著一切沉重的泥土和石塊!
白天曝著太陽或灑著陰雨,
夜間卻喝著寒露,冒著尖風;
吃的更是粗劣的飯肴,
這年頭比往昔更加苦難!
看旁人一個一個在勞動的顫抖中,
送去了晚年,送去了
羸弱的身子!
自家兒只抵著無言的痛楚,
把路面從山腰挖掉!
他們凝望著往日車馬盈千
馳驅而過的康壯大道;
而且印有無數挑著農產品的村民
那闊大而粗笨的腳跡的大道,
流下深沉的吁嘆!

但問他們誰覺得難過嗎?
答道只為不讓歹徒踏進呀!

劉火子
寫於:1939年6月,桂林
刊於:1939年7月2日,香港《星島日報》星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都市的午景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標金局裡的人散了, 堂皇的寫字間也空著肚子 看那意大利批檔的門階, 流注著白色的人流, 而雪鐵龍車子又把這人流帶走, 一隊,一隊,水中的游魚哪! 白色的人流把Cafe的肚子充實了, 豐滿的Tiffin,奇味的飲品, 雷電x播散著爵士歌音, 一口茶,一口煙, 笑語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煩雜的機聲戛然停止了, 黑洞洞的機房放走了人, 揩著汗珠,喘息! 低矮的門階, 流注著黑色的人流, 涼風拂去心之鬱抑, 才知道陽光那麼令人可愛! 肚子空了,走吧, 行人道上游著疲憊的人魚, 街頭,渠邊,蹲滿了人, 兩碗茶,一件腐餅, 耳間還存著權威者吆喝的厲聲, 一陣愁,一陣怨, 悲憤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劉火子 寫於:1934年8月 刊於:1934年11月23日,《南華日報》勁草

劉麗北:編者的話

讀者看到這些文字時,盤踞在我心頭數年的責任重負終可以放下了。這重負不僅是對父親劉火子深切的懷念,也是將這些對香港早期文學研究十分有用的珍貴資料整理重新公布於眾,讓有心人可以使用。 一九九零年春節,我離開生活多年的上海到香港定居。臨行前,父親囑托我,到香港後,一定要設法找一位筆名叫小思的盧瑋鑾女士。大約是一九八八年,盧瑋鑾女士曾經到上海托人找過父親,想瞭解三十年代香港文壇的舊事,可惜當時父親腦硬膜出血,正在醫院搶救,錯失了見面的機會。父親事後得知此事,深感遺憾,可是因健康日差,一直未能聯絡盧女士。 我在香港小思老師家里見到她搜集整理的幾百位香港作家的資料,其中關於劉火子的資料也有一疊卡片,有些內容竟然是我從未聽聞的。這時我才知道,儘管父親自一九五一年離開香港後再也沒能重返這塊生他育他的土地,可如今在香港還有人留意著他,還有人在搜集他三十年代在香港文學活動中的有關資料。 父親在上海《文匯報》當了二十年夜班總編輯,也許,新聞工作本身已是一種節奏非常緊張的工作,更何況是連續幾千個以夜當日耗盡心血的日子;之後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父親被「反動文人」的帽子壓得抬不起頭,因此自我們懂事以來,雖然聽說父親有「詩人劉火子」的雅稱,卻幾乎沒見父親寫過詩。改革開放後,父親見到中國重現生機,沉寂了多年的詩興又重回,寫了一些謳歌建設的詩,亦有意將自己三、四十年代的舊作整理出來,可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完成這份心願了。 一九九七年,母親在父親去世後的第七年也辭世了,在整理父母的遺物時,我和弟妹們發現父親留下的字跡凌亂的詩稿。妹妹麗星將部分詩稿謄抄出來,有些看不清的地方畫上了問號。最初我只是打算為父親出版一本詩集,也算了卻子女紀念父親的一樁心事。這時恰巧見到劉以鬯主編,香港市政局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里面收集了父親劉火子的條目。一方面,條目認可了父親是香港文壇的一員,另一方面,條目的資料又簡單到令我深感不足。我瞭解到香港藝術發展局將保存和研究香港文學資料作為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促使我想將父親三、四十年代寫的詩歌、文章儘可能地整理出來,我認為這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宗旨是相符的,也是一件有裨益的事。 由於戰亂的原因,父親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逃離香港時,將香港寫的全部作品丟失了;第二次從桂林撤退逃難,又丟光了在桂林寫的作品;之後多次被迫匆匆離開一個城市,什麼都沒能留下。面對

常見問題

1、劉火子是誰? 劉火子(1911-1990)是少數能夠被中國主流文化界認同的香港詩人、報人和世界語(Esperanto)專家,他曾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及上海《文匯報》副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上海分社副總編輯,《中國百科年鑑》創始人,主編。他首創了改革中國報紙橫向排版的「八欄編排法」及創編了新中國第一本綜合性年鑒--《中國大百科年鑒》。 2、重要性在哪里? 劉火子在1981年寫給盧瑋鑾(小思)女士的信中曾說過:「1936至1941年這個時期,香港文壇的確經歷著它從來沒有過的最光輝的年代,可惜長時間以來卻很少有人提起過它,這是不公平的。當今既然有人對地區性文藝,例如對被稱為文化城的桂林,對被稱為孤島的上海進行研究,那麼對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文藝的研究就不應有所例外」。 以往對於劉火子的認識僅限於他對中國報業的貢獻,對他在文學方面(特別是香港早期文學)的貢獻所述不多。事實上劉火子在香港新文學發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份量。劉火子從事文學,尤其是新詩創作延續半個世紀;結識的朋友不僅有香港早期文學青年,亦有大批南下香港的著名北方文人,研究劉火子可以對三、四十年代香港文學的深度和廣度有更多的瞭解。 3、博客建立的過程是? 確切的日期說不清楚。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春節收到第一份資料手稿開始。其後一直忙於收集資料及查證資料,遍訪了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香港大會堂圖書館等數家圖書館。緊接著又忙於資料的編輯及核對。大部份原始資料年代久遠,字跡模糊或潦草不清,僅人手輸入電腦就耗費了無數時間,直到2002年初才進行網站的建設工作。因為免費空間到期,內容在2008年開始博客化,現在除了缺失的資料外,已經基本完成博客化。 4、博客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博客為保存史料而開設,含劉火子的詩稿、文獻、照片、研究及動向,為研究香港文學提供最真實可靠的材料。同時由於年代久遠,很多資料散失,也希望有心人提供相關的資料。 目前有:詩稿57篇、翻譯詩歌5篇、長篇通訊(紅香爐的百年祭)17篇、特稿4篇、散文6篇、回憶錄8篇(這個詞匯不太準確,也請有心人幫這個欄目起一個名字)、評論3篇,以及一些舊的照片和相關懷念的文章。 5、為什麼用博客進行出版? 主要的原因是方便這些資料能夠更為方便地被查找,也因為博客是免費的,可以長期保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