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立文:淚灑春申哭火子

著名的詩人、新聞出版工作者劉火子辭世了。對於這位與之有將近半個世紀情誼的老友的永別,實在悲痛難抑!

劉火子的夫人金端苓談到,在火子兄彌留之際,神志不清,痛苦異常。看來好像有不少話要說,卻說不出。能聽到稍許清晰的話是:「這條標題要換掉!」「這個版面要修改!」我們無法知道他說這些話的具體意思了。灼然可見的是,他對新聞工作如此執著,如此熱愛。這種思想感情,在他離開人世的瞬間強烈地表露出來。

劉火子的童年活得艱辛。他十三、四歲在一家煙絲店里做童工,在繁重的刨切煙絲的體力勞動中堅持自學。他學中文,獲得顯著的成就,能夠寫出出色的詩歌、散文與通訊,以致成為出版界聞名的編審,他學外文,在英文方面,我看到他與蔣定本合作,翻譯美國著名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名著《斯大林時代——巨大的瘋狂》,在文匯報連載。劉火子精通世界語,也是勤奮自學的結果。

劉火子原名劉培燊,火子是他寫詩時開始用的筆名,後來就一直用這個名字了。我知道劉火子其人,是在家鄉廣東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之際。當年,劉火子在香港的報刊上發表詩作和散文。在離開大眾日報之後,他擔任了珠江日報的戰地記者。他充滿激情風格清新的作品,很使讀者喜愛。後來,儘管我也參加了新聞工作,但我在柳州,他在桂林;他在重慶,我在貴陽,睽違兩地。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我到上海,與孟秋江等合辦《文萃》周刊,同時進文匯報工作,才開始與劉火子有了間接的,其後是直接的甚至是緊密的接觸。

1946年元月,劉火子為我們辦的雜誌寫過三篇關於政治協商會議的通訊,署名都是劉寧。第一篇刊於17日出版的第15期,寫到許多代表性人物要求和平,反對內戰;要求民主,要求釋放政治犯,取消特務機關。通訊記敘了馮玉祥、茅盾、李公朴、邵力子、董必武、郭沫若、鄧初民關於制訂和平建國,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宣布舊的國大代表無效,要求重新選舉等意見。第二篇,他寫了在蔣介石發表了保障人民自由等保證之後,還有老百姓被以「衣冠不整」的罪名抓了去當兵打內戰;木刻家王琦也被禁了半小時。而在第三篇通訊中談到:周恩來在第四次大會上沉痛地流著淚,要求早日釋放張學良、楊虎城。這三篇通訊,通過《文萃》周刊,從上海輻射到南京、北平、天津、武漢、廣州等廣大「收復區」,影響很大。

1946年2月10日,重慶各界萬餘人在較場口舉行慶祝政協成功大會。國民黨當局派遣大批特務暴徒打傷李公朴、郭沫若、馬寅初、章乃器等60餘人。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電訊卻說較場口事件是「民眾互毆」、當年供職於商務日報的劉火子,與新華日報的石西民、新民報的浦熙修等團結了重慶各報42名記者,於11日發表公開信,嚴詞駁斥了中央社、中央社12日再發電訊。狡辯說是該社記者現場採訪所得、劉火子與石西民、浦熙修等42人13日再次寫了給中央社的公開信,指出:「較場口事件之真相,我們數十人當場目睹,且我們中有人當場被毆。」為此,劉火子被商務日報老闆開除,並遭受特務迫害,於1946年3月離開重慶來到上海。

劉火子到上海後,進了文匯報任本市新聞版編輯。由孟秋江安排,住在我家,直到1947年5月下旬文匯報被封,我們不得不先後逃離上海,去了香港。我們在上海同事年餘,他的詩人氣質,他對政治的敏銳,他的淵博學識,對朋友的真誠,都值得稱道。而最使我贊嘆的,是他的編報才能。

深諳當時時代背景的人都知道,國民黨當局以高壓手段鉗制與論,當年在上海從事革命新聞工作,既要非常講究技巧,又要有足夠的勇氣。

記得,國民黨舉辦上海市參議員選舉,劉火子作的標題是:【說是民主第一遭 昨選舉市參議員選區吵吵鬧鬧 選民莫名其妙】。當著名新聞工作者、國際問題專家楊潮(羊棗)被迫害致死,安葬時的標題是:【冤獄猶未了結 楊潮昨晨入土】。上海地方法院睜眼看著打死人力車夫臧大咬子的兇手、美國海軍伍長逍遙法外,劉火子作的標題是:【可憐臧大慘案地院無權審理】。劉火子還敢於直指一些國民黨達官貴人,嬉笑怒罵,畫龍點睛,使記者的報道更見生色。諸如作為本市版頭條的有:【糧貸舞弊內幕複雜 徐堪部長牽進漩渦】,【經濟監察團初顯身手 一拳打死幾隻蒼蠅】、【說時遲那時快 拳頭未下老虎先逃】。作為加框新聞的有【金鈔騰雲駕霧 物價野馬飛馳 幾天功夫漲了兩成】,等等。披閱當年報紙合訂本,隨時可見這種好標題。

認真安排版面,也是劉火子的妙筆。他編的好版面很多,下面兩個尤見突出:

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上海舉行追悼會。1946年10月5日文匯報本市新聞版作了醒目的安排:刊出毛澤東和朱德的挽詞「為保衛政協爭取和平民主而犧牲的鬥士精神不死!」全文發表了周恩來撰寫,由鄧穎超在會上宣讀的悼詞。悼詞最後說:「我謹以最虔誠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絕,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殺人者終必覆滅!」這版的頭條地位是李樺的巨幅木刻:【民主死不了!】,頭條新聞標題:【民主之魂不滅!(肩題)兩鬥士倒下千萬人繼起(主題)昨沉痛追悼李聞(副題)】。會上發言的標題有:【李聞兩氏之死,時代悲劇誕生的信號,光明與正義必將勝利】,【用生命作代價,為我們買民主,李聞的血不會白流】,等等。整個版面,給讀者極大鼓舞!

1947年2月9日上海發生勸工大樓血案,文匯報在一版頭條作了顯著報導。而在本市版,劉火子也作了精心安排,頭條是【悲憤的抗議】,發表了上海各界知名人士施復亮、周建人、侯外蘆、許傑、潘梓年、柳亞子、田漢、翦伯贊、胡繩等人的談話。新聞標題,表達了分明的愛與恨,例如:【勸工大樓兇焰衝天 倡用國貨竟遭毒打】、【暴徒配備各種武器 恣意行兇揚長而去】,等等。該版中央,加框刊出郭沬若一首詩,慰問愛國的受難者。版面左上角專欄是被害者梁仁達介紹,右下角專欄是【二‧九慘案暴行紀詳】版面感染力極強!

1947年3月底,因為主編國際版的李龍牧病了,劉火子熟知國際形勢,調任該被主編。我徙從南京回上海接劉火子的手,編本市新聞版,主要就是參照他的標題風格及版面安排。

上海文匯報被封後,我們逃往香港。劉火子應新生晚報之邀去工作。事先,他找了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負責人喬冠華徵求意見,喬要他「同流而不合污」,去佔領一些陣地。劉火子在該晚報上編了一個新聞性副刊【新聞之鑰】,請陳朗(筆名張德標)寫軍事評論,請一些進步人士寫新聞分析、新聞背景、新聞地理、人物介紹等,很有特色。其後,我們共同參加了香港文匯報的創刊。劉火子主持港聞版編輯工作。我在編各地新聞版和兼【新聞窗】,我們又成了親密的同事。此後,他負擔編輯部更重要的工作,又是由我接管他編港聞版,我仍然參照他的標題風格及版面安排,進行編輯。

上海、廣州等地相繼解放,許多同事回上海或廣州去了。劉火子和我也決心買棹歸來,已經整好行裝。沒料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正式決定劉火子出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張鐵生、邵荃麟、吳荻舟等鼓勵他留在香港,繼續把報紙辦好。於是,我又奉命做劉火子的助手,負責夜班工作。

劉火子在香港文匯報任總編輯期間,既要負責領導整個編輯部,又因總主筆聶紺弩還未到任,劉火子要兼抓評論工作。香港文匯報當時經濟困難,他還不得不幫助張羅印報用的白報紙等。他組織了許多重要報道,如解放軍進軍西南,解放海南島之戰,國民黨政府在港機構的起義,等等。每當拿到這些鼓舞人心的新聞,劉火子就極其興奮,有時還親自制作標題。當時香港許多報紙造謠惑眾,說解放軍在海南島登陸失敗,而我報採訪部主任陳朗卻獲得了解放軍登陸成功、攻佔海口的消息。劉火子在布置我們出號外時,不禁大笑。

我於1950年8月回到上海文匯報上夜班,劉火子於次年6月也調回上海文匯報任主管版面工作的副總編輯,我又是他的主要助手。我們在那擁擠不堪的編輯部裡,每天晚上在一起,十分協調。其後,我去學習,轉入出版社工作,彼此的往來大大減少了。

上海文匯報一度停刊,他們到北京辦教師報去了。當1956年文匯報確定在上海恢復出版後,劉火子給我捎來信息,希望我能回到報社再上夜班,與他合作。劉火子為復刊的文匯報做出過許多貢獻,無法一一縷述。最重要的,莫過於編排技術的全面革新。當年我國大型橫排報紙的編排技術是學習蘇聯的,版式呆板滯重,缺乏生氣和新鮮感。劉火子細心研究了歐洲一些報紙如法國人道報等,並回顧了直排報紙的一些優點,開創了我國橫排報紙的八欄編排法。報紙10月1日復刊,我於9月下旬回到報社上夜班,聽劉火子談了這種新的編排法,並且一起試了版。當時,這種編排法儘管還比較稚嫩,比較粗糙,但是,劉火子一心提出的「即使遮住了報頭,讀者也看得出是文匯報」,是完全做到了。因這種八欄編排法新穎活潑,全國的大型報紙紛紛引用,而且有不少同業來我們報社交流經驗。從1956年至今,幾十年過去了,經過全國各報編輯的共同努力,在原有基礎上又有許多創新,使得我國報紙版面的編排越來越豐富多彩。創始人劉火子的功績,應當寫入我國的報業史。

作者:黃立文
刊於:1991年《新聞記者》雜誌第一期
簡介:黃立文,男,1948年香港《文匯報》創刊人之一。五十年代起在上海《文匯報》工作,任編委。1997年在上海去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訪問香公(香翰屏將軍)

香翰屏(1890-1978),字墨林。廣東合浦縣人。1936年10月28日任命國民革命軍中將。 1937年11月10日任第三戰區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抗戰期間,香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後回粵復任第四路軍副總司令,兼任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1月-1945年1月任閩粵贛邊區總司令。1940年在職第四戰區兼任「挺進縱隊東江指揮所」主任。愛護士兵,紀律嚴明,得到同事士卒的愛戴.。 一 日本南支派遣軍的頭目們,在地圖上用紅色的鉛筆在博羅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匪區」;跟著又用藍色的鉛筆在惠陽的名字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良民區」。這兩個不同意義的稱呼,實際上都是一樣的侮辱,而後者尤甚。所謂「良民」無非說可以夠資格做順民而已。不過這侮辱,在過去有不少惠陽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覺得日本飛機轟炸惠陽比轟炸博羅在程度上確乎輕淺得多;因之有一個時期日本飛機在惠陽上空飛過,而一些無知的土民卻可以滿不在乎的站著仰頭看,彷彿那些飛機與他們是有親誼的,永遠不會丟炸彈的樣子。從這事實看來,過去的惠陽民氣是低落的。 不過現在是覺醒了!第一,日本的飛機到底是殺人的(最近就丟了不少次炸彈),第二,戰區的政工大隊、社教的工作團等都在這裡開展了工作。特別是第三點,游擊指揮所坐鎮在這裡,在民眾中建立了信心。而對於民眾工作的實施也非常積極。據說游擊指揮所主任香公(香瀚屏)為了這工作,就常出發到各個鄉鎮去,緊緊地抓住機會,出現在民眾之前,對他們講解時事,慰問,給他們以興奮。現在,」軍民合作站「是遍地設立起來了,曾經在一次大反攻中發揮了他們的最高效能!  「幾月前這裡的民氣是非常低落的,現在才好哩!」一個早上,我有機緣見到香公,問及民眾情形之後,他這樣的回答我:「如今,軍民合作站在很多鄉鎮中建立起來了,山西的民運怎樣好,可惜我們沒有機會看過,但我相信我這裡做的也不壞」!說得好像很興奮!  是的,一個軍政長官長官能夠注意到民眾工作的,無疑一定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一個例子,那天同他談到食糧價格高漲,以及禁止牲畜出口問題。他說牛是絕對禁止出口的,因為這是對於農力的關係。而豬雞之類。第一,人們不一定要吃,第二,輸運出口,也是對外貿易之一,而且主要的還可以讓老百姓從此賺幾個錢。所以他還不打算禁,雖然這必然使...

許定銘文集内的劉火子資料

劉火子 26 十月, 2014 *香港微光出版社、*島上社、《紅豆》、《華僑日報》、《大眾日報》、《大光報》、《大同日報》、《島上》、《循環日報》、《今日詩歌》、《伴侶》、聶紺弩、劉火子、劉麗北 慕容羽軍 火子為紺弩寫序 聶紺弩﹙1903~1986﹚一九四O及五O年代在香港出過好幾本書,其中有一本雜文《寸磔紙老虎》(香港求實出版社,一九五一),厚一四四頁,收雜寫四十多篇。紺弩在〈題記〉中說,這些文章原是香港《文匯報》〈編者的話〉的部分,發表時不署名,到現在出單行本了,才認祖歸宗,署名出版。至於書名《寸磔紙老虎》,含義更深:「寸磔」有千刀萬剮的分屍之意,「紙老虎」指的是「美帝」;書內文章寫於「抗美援朝」年代,全是政治嘲諷之作,如今看來是過時了,無甚可觀,但最特別的,此書居然由詩人劉火子寫序。 詩人劉火子(1911~1990)寫詩五十年,編詩刊、編報紙,還當過戰地記者,寫過不少戰地通訊,有詩集《不死的榮譽》(香港微光出版社,一九四O)傳世。一九五O年,劉火子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聶紺弩是新聞記者,他們每天晚上各佔書桌一角,各有各忙,有時埋首疾書,有時用毛筆醮紅墨水在白報紙上寫標題,有時用剪刀漿糊……。這樣的時間有八九個月,培養了兩人深厚的交情。 劉火子的這篇序文,不單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還記述了兩人交往的經過,可作為研究者的第一手資料。序文寫於一九五一年三月,兩個月後劉火子即離港北上定居上海。 拓荒者的足印 ──讀《紋身的牆──劉火子詩歌賞評》 我雖非生於香港,但在本地生活超過一「甲子」,我在此成長、受教育、工作……,這個育我、活我的南方小島是我深愛的家鄉。除了熱愛香港,我更愛本土文學,此所以一見有關香港文學史的書出版,不問內容是否充實,售價是否高昂,我均亳不猶豫購入,且迅即一口氣讀完,像: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1990)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 潘亞暾《香港文學史》(厦門鷺江出版社,1997)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湖北教育,1997) 施建偉《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1999)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等沒一遺漏,可惜,每次讀後都很失望。這些書都有個共同點:全是內地的學者所寫。正因為全由沒親身經歷的學人執筆,單靠紙上記錄,很...

陳智德:寫實作為信念——論劉火子

劉火子(1911-1990),原名劉培燊,曾用筆名火子、劉寧、劉朗等。廣東台山人,香港出生,二三年曾入讀廣州第三小學,二六年回港,二九年進香港華胄英文書院夜校,三三年至三七年間先後在香港數間中、小學任教,三六年與友人創設「香港新生兒童學園」,校址位於旺角奶路臣街。三八年任香港《大眾日報》記者,此後一直從事新聞工作。四二至四六年間,先後在韶關、桂林、重慶、上海等地報社工作,四七年回港任職於《新生晚報》,四八年參與香港《文匯報》的創辦,五零年接任《文匯報》總編輯,五一年離港赴滬,任職於上海《文匯報》,九零年在上海逝世。[1] 劉火子三十年代初開始在香港《南華日報》、《天南日報》等報刊發表詩作和評論,三四年出席由《南華日報》社長陳克文發起的文藝茶話會,同年與戴隱郎等組織「同社」,創辦《今日詩歌》,並任主編,三六年與李育中、杜格靈、王少陵等發起成立「香港文藝協會」。[2]三、四十年代,劉火子曾發表大量詩作,除香港《星島日報》、《大公報》、《華僑日報》、《時代文學》等報刊,並在上海的《文叢》、《烽火》、《文藝復興》、桂林的《詩創作》、重慶的《詩文學》等刊物上發表。詩集《不死的榮譽》,一九四零由香港微光出版社出版。[3] 在《今日詩歌》始創號發表的戴隱郎〈論象徵主義詩歌〉,詳細介紹了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源流和特色,顯示了三十年代香港詩人對李金髮及象徵主義詩的認同並非只是單純的模仿或趨新,而是具有理論上的認知,固然是香港新詩史上的重要論文;就在同一刊物上,劉火子的短論〈中國何以沒有偉大的詩人出現〉,顯示了三十年代香港詩人在象徵派和現代派以外的另一傾向,同樣具有特殊意義。 在該文中,劉火子針對五四至三十年代初,不少新詩多個人感興而少社會關懷的情況,提出批評,他說:「主要的原因,固然是由於客觀條件的影響所致,而多數詩人的眼光的狹隘,作品的陳腐無聊,也不是全無原因。不錯,中國的從事詩的創作的人的眼光是太狹隘了。他們所看見的是花的美好,是月的團圓,是歌詠人生的美滿,是傷感情愛的消失,是桃紅的笑,是暗啞的哭泣,這種蓋著天鵝絨被子而向著愛與美的追求的人,好像是和現實社會隔絕一樣,……所以,從這一點研究的結果,我以為中國的從事詩的創作的人,至少都要能夠把握著客觀的現實的動的所在,這樣,中國的詩才有出路,才會產生出偉大的詩人。」[4] 劉火子的觀點其實很簡單,而問題本身的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