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懷谷柳

重溫了抗日戰爭年代的顛沛流離,也重拾了友情的溫馨;可是曾膾炙香港同胞的《蝦球傳》作者卻永遠離開我們了!……

最近中央電視台和一些地方台先後播放連續劇《蝦球傳》,使我又一次想起了谷柳。《蝦球傳》當年在香港《華商報》連載時,曾經吸引了廣大讀者。如今它通過螢光屏再現於全國觀眾之前,雖然在翻譯成普通話對白時,未能很好地表現出原作中語言的韻味和含義,但由於它具有鮮明的主題、動人的情節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仍然深為觀眾所賞識。谷柳有知,他一定會為此而感到欣慰。

我同谷柳認識是在三十年代的香港。那時他不叫谷柳,而叫顯襄。早年同他一道的老朋友總愛在別人面前阿襄長阿襄短地稱道他。久而久之,我無形中有了這樣一個印象,這個人很能贏得朋友。可惜當時他不在香港,我無緣與之結識。大約在一九三六年底,記不清是在誰的家裏,我們突然見面了。啊,這位神交已久的黃顯襄,果如想像中那樣,謙遜、誠懇而熱情,我們很快就熟稔了。他有一雙大而微凸的眼睛,而臉頰卻顯得消瘦。看來他習慣每隔三四天才刮一次臉,在那微陷的腮邊,常常是一層密密麻麻的鬍茬。他說話時有點口吃,然而並不影響他對自己思維的表達。就是這個顯襄,在我們相識不久便離開香港到內地去了。行前不招呼,以後也不通,信,我們畢竟是新交,這是可以理解的。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烽煙席捲大半個中國。一九三八年十月,戰火燒到華南,日軍在大鵬灣登陸,隨即佔領廣州。香港同內地的聯系一下子給搯斷了。那時我在香港《珠江日報》工作,為了適應讀者了解家鄉情況的需要,報社決定派我作為戰地記者到華南戰場採訪新聞。我馬上就出發,先到澳門,通過拱北關,進入石岐,直趨江門。這是第一站。然後從江門往肇慶,溯西江而上,經廣西、湖南到韶關。這個圈子兜得相當大,然而捨此別無其他道路了。我到江門的當天,正是日本飛機狂轟濫炸後的第二天,老百姓說日本飛機飛得很低,差點用竹竿都可以把它下來。我在一間旅館剛住下,便去觀看炸後的現場,沒想到顯襄也在那裏!此時此地相遇,不消說愉快極了!他請我去飲茶,吃牛肉炒河粉和當地有名的河塘芥蘭。顯襄身穿晒得泛黃的國民黨軍服,原來抗戰一打響,他就投身到國民黨軍隊中搞抗日宣傳工作去了。他給我講了一大堆發生在國民黨軍隊裏的荒唐故事,使我在以後寫通訊報道時增添了不少生動的題材。

顯襄的生命是充實而多彩的。這時我才知道他出生於安南(越南),在雲南渡過艱苦的青年時代。他做過不少低微的職業,坎坷的生活,豐富的閱歷,使他養就一副耿直的性格和堅強的正義感。對於蔣介石的所謂抗日,本來並不寄予甚麼希望,他投身到國民黨是經過選擇的——選擇了一個由著名愛國將軍統領的團,在那裏當一名低級軍官。八‧一三日軍進犯上海,國民黨軍隊消極打了幾仗就節節敗退,顯襄所在的那個團也被迫退到南京。蔣介石在守衛南京這個問題上表演得淋漓盡緻,他抽走了所有嫡系部隊,還耍了所謂「臨危授命」的把戲,要廣東軍的一個軍長當「守城司令」。日軍一來,孤立無授的守軍便亂作一團,各自棄城逃命。有的脫去軍服混在難民隊伍裏,有的拆了老百姓門板從下關浮游到對江。有一個師長在安徽寧國收集起一些散兵,居然也算立了大功,獲得一枚「青天白日」勳章。黃顯襄所在的一個團是打了一陣子的,正因為如此,來不及退出城外。日本軍頭目松井石根一進城便下了屠城命令,見人就殺。對於國民黨殘軍敗將,更不放過,凡發現前額留有半截被太陽暴晒過的,或者手指留有老繭的,都被認為戴過軍帽扳過槍的人,一概「格殺勿論」。南京城裏到處是日本軍崗哨,到處是遭殺害的屍體。要在這個時候混出城去,太冒險了,怎麼辦?好在顯襄同老百姓關係好,駐地上一個老大娘掩護了他,把他藏在自己家裏,視同親生兒子,為他張羅生活、醫治創傷,直到風聲緩和了,他才依依不捨地離開。這段難忘的經歷,顯襄後來以此為題材寫成短篇小說,寄到《文藝陣地》雜誌,受到主編茅盾的讚賞。這就是頭一次用「谷柳」筆名發表、膾炙人口的《乾媽》。從此朋友們都管他叫「谷柳」,倒把「顯襄」給忘了。

繞道梧州、柳州、桂林、衡陽等十幾個大小城市,來到韶關已經是下著雪珠的隆冬季節了。粵北前線戰況沉寂。國民黨軍隊和日本侵略軍遙遙相對,偶然打幾下冷槍,大半時間和平共處。要到前線去,得先到翁源的三華,這是廣東部隊首腦所在地,也是它的政治部所在地。在那裏我碰到許多老朋友和新朋友,他們是教授、學者、作家和畫家……,都是為了國民黨堅持抗日而來工作的。然而他們對時局卻不樂觀,蔣介石正在一八○度向後轉。一大批滿腔熱情搞抗日宣傳工作的青年處境日益不妙,信件受檢查,行動受監視,甚至有人失蹤。而部隊的士氣卻越來越低落!為了了解更多情況,我決定同其他報紙的一些記者到前方去。我們到過不少城鎮鄉村,接觸過不少文武官員,事實說明先前聽到的種種傳說一點也不假。最後我們來到了增城,訪問駐守在那裏的一個團,團長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響噹噹的十九路軍「炮手」吳履遜。我們到達團部時已經八點多鐘了,四周墨黑墨黑的。突然前邊有人打著電筒走來,喊著我的名字:「火子,等你們好久了!」聲音真熟,原來又是黃谷柳!他說他們團是不久前調防到這裏的,早從軍部的電話通報中就知道我們來訪了。他把我們領到團部,同吳履遜見了面。吳體格魁梧,嗓門宏亮,談到打日本時特別慷慨激昂,這種氣質在當時國民黨軍人中是不多見的。我們在團部吃了一頓在戰地說來算很不錯的晚飯,雞炒苦麥菜,雞燒毛、……,吳履遜說,這些菜,全靠谷柳同老鄉關係好,買來一隻雞變出來的。當夜,我們同谷柳圍著小燈盞談得很多,談到激憤時,谷柳又有點結巴了,他給我們舉了許多令人聽了吃驚的例子。在增城就有這麼一位縣長,終日躲在家裏扶乩問卜,求教於呂洞賓。他曾一再宣傳用不著我們反攻,中秋一到,日軍就會乖乖地自動撤離廣州,到那時,縣老爺說:「我敢打賭,我李XX可以胸前寫上自己名字,大搖大擺進入省城吃月餅!」為此,我特地訪問了他,參觀了他家裏的道壇,看了他的「鬼劃符」。後來在一篇通訊裏,我還專門讓這位老爺在讀者面前獻了醜。

戰地重逢又分手。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佔香港,我隻身偷渡來到韶關。這時谷柳已捨棄國民黨軍隊那種窩囊生活,轉到鐵路當藝術宣傳隊長去了。雖然我們都在一個地方,可是因為他的工作流動性較大,碰頭的日子少了。祇記得我過去曾寄贈過他的一本我的詩集「不死的譽」,就是這時還贈給我的,他知道我從香港出來時甚麼都丟光了。這唯一的集子,如今還保存在我身邊,成了我們之間友誼的珍貴紀念物。一九四四年,國民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放棄湘桂一大片土地,造成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千百萬人大撤退。我從桂林一片火海中逃出來,在死亡線上掙扎了幾個月到了重慶。谷柳已比我先到一個多月。大家都沒有職業,窮得要命。一九四五年春節,人們都在家裏吃團圓飯,我們,外加一個朋友,卻只得合股在一爿小飯館,三人共喝一碗湯,各吃一碗粗米飯。之後,我參加到《商務日報》工作,他呢,卻執意過他的寫作生涯。他創作的慾望盛極了,憑他長時期積累的大量素材,小說寫得好,劇本也寫得出色。曾經得到戲劇界老前輩好評,演出後還受了獎的獨幕劇《牆》就是這時寫的。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八年災難,終於結束了,我到上海進入《文匯報》,他南下回到廣東。一九四七年上海《文匯報》遭國民黨封閉,我到了香港,大家又見面了。不過彼此都忙,來往不多。他在醞釀創作《蝦球傳》,我是知道的,也曾聽他談起其中曲折離奇的「橋段」。當小說在《華商報》連載時,我是被征服的讀者中的一個。蝦球,這個匍匐在香港社會底層,每天同我們面碰面苦命兒童,作者在他身上傾注了多大的同情和希望啊。

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家都有奔頭了。他從事專業創作的願望成了現實。他到過朝鮮戰場,深入到志願軍中體驗生活,收集了許多體現中朝人民戰鬥友誼的故事。一九五六年秋,他到青島準備修改一個長篇,路過上海,我到車站把他迎來,住進北四川路新亞酒店。住下以後,他給我看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初稿,是以中朝人民並肩抗擊美帝侵略為主題的,其中寫志願軍和人民軍、寫阿媽妮、寫金日成、寫坑道生活,情節動人,描寫細緻。當時我正忙著《文匯報》的復刊工作,便建議他把稿子留下,在報上連載。他答應到青島後把稿子再改一下就寄來給我。但稿子始終沒寄來,原來他提前返廣州去了。第二年是難忘的一九五七年,從此長達二十一年不通消息。打倒「四人幫」之後,扔掉頭上的緊箍咒,該是他才華重放光彩的時候,萬萬沒想到一個朋友捎來航空信,說谷柳在滿懷希望和激情之中,因腦溢血結束了六十九歲生命!太突然了,朋友的短信,我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唏噓終日,不能自己!

在注視著電視機螢光屏上蝦球不平凡經歷的同時,在我腦子裏的螢光屏上也一幕又一幕地重現著同谷柳相處的往事。阿襄啊,我還能說甚麼呢,如你還在,我想一向熱愛新生事物的你,一定會由此而昇發新的靈感,創作一部又一部新的電視劇,可是你卻把筆擱下來了,永遠永遠!

劉火子

1980年7月20日寫於上海

香港《文匯報》,1982年9月5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都市的午景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標金局裡的人散了, 堂皇的寫字間也空著肚子 看那意大利批檔的門階, 流注著白色的人流, 而雪鐵龍車子又把這人流帶走, 一隊,一隊,水中的游魚哪! 白色的人流把Cafe的肚子充實了, 豐滿的Tiffin,奇味的飲品, 雷電x播散著爵士歌音, 一口茶,一口煙, 笑語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煩雜的機聲戛然停止了, 黑洞洞的機房放走了人, 揩著汗珠,喘息! 低矮的門階, 流注著黑色的人流, 涼風拂去心之鬱抑, 才知道陽光那麼令人可愛! 肚子空了,走吧, 行人道上游著疲憊的人魚, 街頭,渠邊,蹲滿了人, 兩碗茶,一件腐餅, 耳間還存著權威者吆喝的厲聲, 一陣愁,一陣怨, 悲憤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劉火子 寫於:1934年8月 刊於:1934年11月23日,《南華日報》勁草

劉麗北:編者的話

讀者看到這些文字時,盤踞在我心頭數年的責任重負終可以放下了。這重負不僅是對父親劉火子深切的懷念,也是將這些對香港早期文學研究十分有用的珍貴資料整理重新公布於眾,讓有心人可以使用。 一九九零年春節,我離開生活多年的上海到香港定居。臨行前,父親囑托我,到香港後,一定要設法找一位筆名叫小思的盧瑋鑾女士。大約是一九八八年,盧瑋鑾女士曾經到上海托人找過父親,想瞭解三十年代香港文壇的舊事,可惜當時父親腦硬膜出血,正在醫院搶救,錯失了見面的機會。父親事後得知此事,深感遺憾,可是因健康日差,一直未能聯絡盧女士。 我在香港小思老師家里見到她搜集整理的幾百位香港作家的資料,其中關於劉火子的資料也有一疊卡片,有些內容竟然是我從未聽聞的。這時我才知道,儘管父親自一九五一年離開香港後再也沒能重返這塊生他育他的土地,可如今在香港還有人留意著他,還有人在搜集他三十年代在香港文學活動中的有關資料。 父親在上海《文匯報》當了二十年夜班總編輯,也許,新聞工作本身已是一種節奏非常緊張的工作,更何況是連續幾千個以夜當日耗盡心血的日子;之後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父親被「反動文人」的帽子壓得抬不起頭,因此自我們懂事以來,雖然聽說父親有「詩人劉火子」的雅稱,卻幾乎沒見父親寫過詩。改革開放後,父親見到中國重現生機,沉寂了多年的詩興又重回,寫了一些謳歌建設的詩,亦有意將自己三、四十年代的舊作整理出來,可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完成這份心願了。 一九九七年,母親在父親去世後的第七年也辭世了,在整理父母的遺物時,我和弟妹們發現父親留下的字跡凌亂的詩稿。妹妹麗星將部分詩稿謄抄出來,有些看不清的地方畫上了問號。最初我只是打算為父親出版一本詩集,也算了卻子女紀念父親的一樁心事。這時恰巧見到劉以鬯主編,香港市政局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里面收集了父親劉火子的條目。一方面,條目認可了父親是香港文壇的一員,另一方面,條目的資料又簡單到令我深感不足。我瞭解到香港藝術發展局將保存和研究香港文學資料作為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促使我想將父親三、四十年代寫的詩歌、文章儘可能地整理出來,我認為這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宗旨是相符的,也是一件有裨益的事。 由於戰亂的原因,父親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逃離香港時,將香港寫的全部作品丟失了;第二次從桂林撤退逃難,又丟光了在桂林寫的作品;之後多次被迫匆匆離開一個城市,什麼都沒能留下。面對

常見問題

1、劉火子是誰? 劉火子(1911-1990)是少數能夠被中國主流文化界認同的香港詩人、報人和世界語(Esperanto)專家,他曾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及上海《文匯報》副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上海分社副總編輯,《中國百科年鑑》創始人,主編。他首創了改革中國報紙橫向排版的「八欄編排法」及創編了新中國第一本綜合性年鑒--《中國大百科年鑒》。 2、重要性在哪里? 劉火子在1981年寫給盧瑋鑾(小思)女士的信中曾說過:「1936至1941年這個時期,香港文壇的確經歷著它從來沒有過的最光輝的年代,可惜長時間以來卻很少有人提起過它,這是不公平的。當今既然有人對地區性文藝,例如對被稱為文化城的桂林,對被稱為孤島的上海進行研究,那麼對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文藝的研究就不應有所例外」。 以往對於劉火子的認識僅限於他對中國報業的貢獻,對他在文學方面(特別是香港早期文學)的貢獻所述不多。事實上劉火子在香港新文學發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份量。劉火子從事文學,尤其是新詩創作延續半個世紀;結識的朋友不僅有香港早期文學青年,亦有大批南下香港的著名北方文人,研究劉火子可以對三、四十年代香港文學的深度和廣度有更多的瞭解。 3、博客建立的過程是? 確切的日期說不清楚。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春節收到第一份資料手稿開始。其後一直忙於收集資料及查證資料,遍訪了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香港大會堂圖書館等數家圖書館。緊接著又忙於資料的編輯及核對。大部份原始資料年代久遠,字跡模糊或潦草不清,僅人手輸入電腦就耗費了無數時間,直到2002年初才進行網站的建設工作。因為免費空間到期,內容在2008年開始博客化,現在除了缺失的資料外,已經基本完成博客化。 4、博客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博客為保存史料而開設,含劉火子的詩稿、文獻、照片、研究及動向,為研究香港文學提供最真實可靠的材料。同時由於年代久遠,很多資料散失,也希望有心人提供相關的資料。 目前有:詩稿57篇、翻譯詩歌5篇、長篇通訊(紅香爐的百年祭)17篇、特稿4篇、散文6篇、回憶錄8篇(這個詞匯不太準確,也請有心人幫這個欄目起一個名字)、評論3篇,以及一些舊的照片和相關懷念的文章。 5、為什麼用博客進行出版? 主要的原因是方便這些資料能夠更為方便地被查找,也因為博客是免費的,可以長期保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