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土地的災劫與新生

第一步才踏出國境,心裏就有點惆悵,然而也覺得輕鬆。望著前邊的天和後邊的天並沒有兩樣:同是皚皚的雲海和澄藍的底幕;先前走和將要走的路上,我將同樣受到陽光的沐浴,但是我變得我所以惆悵所以輕鬆的理由。不要追說更遠的日子,光說這十天短期的旅途,那些像一匹金蒼蠅般令人討厭的殺人的飛機帶給我們的恐懼和憎恨就不少,在一些盡是破瓦頹垣的圩市中,聽鄉人訴說飛機殺人的故事;看他們白天躲警報的慌張,看市面的蕭條,就夠使人生出仇恨的意念了。而且,加上我們自身所經受的:在一只小得一百尺遠就看不清楚的小舟,幾次頭頂上發現呼呼的聲音,使你不能自己的「飛機!飛機!躲著!」忙把一切可以當作目標的衣裳收撿起來,舟子停了漿,整個人,伏在艙中。而那幾匹金蒼蠅也好像故意的在你頭上飛去又飛來,似乎耍兜圈子,這時大家心裏是沒有餘暇去想別種東西的,至多也只能不完全的憶起朋友們所說的飛機向小民船掃射的故事。最後,金蒼蠅飛走了,大家才吐一口氣,說一句「丟那媽,睇你衰」的話,心裏總是沉重的。直到腳步越過了國門,這沉重的心才輕鬆下來。但是回望一下青蔥的大地,充滿生之氣息的大地,卻又不教你不生出惆悵之感了。

是的,正如很多人一樣,我是有著無數次遭受空襲的經驗的。而且漸漸的變為熟習了,所以初回到這島上的時候,看見市民們的紅紅白白或者帶得滿身反光的飾物,使我莫名奇妙的馬上起了反感,幾乎要把他們喝止了遊行,躲到隱蔽的地方去。有時,在渡海的碼頭偶爾聽到一陣汽笛或鑼聲,我都必然下意識地驚悸。這個有類神經衰弱的樣子,一直維持了好幾天,才漸漸的安定下來。據說差不多每個曾經受過空襲虛驚的人,都有這種現象。這也許就是殺人飛機的最大收獲了。(?)

朋友對於我的回來,自然是欣喜的。好像能在空襲底下留得一條命,實在太不容易了。所以朋友見面時的話題,就有很多是問及空襲底故事。有些是使他們不敢相信的,當我說出能夠看飛機飛行的姿態和聲音,就可分別出是戰鬥機或轟炸機時,即使經過我進一步的說明「轟炸機的飛行和聲音都比較笨鈍而粗重,戰鬥機則恰恰相反!」而朋友們還是不得滿足。是的,從何分別呢?「其實看慣就得了呀」!

「多謝日本的砲火,我們進步了!」這話說來雖然已有點陳舊,但在歷史家面前,這卻是如假包換的史實!彷彿什麼時候,我曾看見過一幅出自外國人手中的漫畫,寫著每一顆足以殺死無數中國人的炸彈,都有如一枚棺材釘,投炸彈的人本身尚在棺材裏面,炸彈愈投得多,棺材蓋的釘就愈釘得牢,這巧妙的比喻,在國內可以隨便找到解釋。我第一次到桂林是今年的元旦,那正是經過除夕前一天縱火者的飛機轟炸之後,全城有三分之一以上變成了火海,三天沒有熄;馬路盡是電桿、電線、瓦礫、垃圾和一股難聞的臭味!我住的一個旅社窗門全都破爛,在風雨寒夜中過了十多天!可是四個月之後,我再到桂林,呈露在我的面前,竟那麼意外的是熱鬧而繁盛!人們就在那廢圩上又重建起新的店舖,而且樣式比以前更現代化,韶關也是一樣,在日人的飛機數百次轟炸之下,只幾個月光景,由荒漠,而繁密,最後霓虹燈也出現了。而那些普通地圖所不易見的小圩市,即使燃燒彈把它全部燒光,但一直維持至今,每到圩期,那裏又廛集著做賣買的人,在瓦礫上頭蓋起竹棚做生意了。從這裏所得的證明很簡單,縱火者可以毀滅我們的建築物,但決不能破壞我們的建設力量。反之,這力量受了刺戟更發揮起來,它不只可以重建屋宇樓房,必然可以重建新的國家!這麼說,縱火者的炸彈比之棺材釘,真理就在乎此了。

另一件事可以作上邊解釋的一個補充。長時間的轟炸,把我們的教育推進了若干年。現在,即使是一個婦孺,他們機警、聰慧而精密的頭腦,就夠使你悅服了。他們,如同我一樣,會分別什麼是戰鬥機,什麼是轟炸機,那是太普通了。我曾聽見過一個小孩子在機聲軋軋中,根據情報臺的呼號絮絮不休地向身旁的母親詳說著飛機的來勢、方向,和到達這裏所需的時間;最後他可斷定飛機改變了路線,怎樣自附近的邊境斜向什麼地方去,企圖是怎樣的。同樣,使你更其驚訝的,今日一些防空的術語「情報」、「目標」、「偽裝」、「隱蔽」之類,自一些村愚鄉婦口中也常常的說將出來,使你驟然聽去,無論如何都有點特異的感覺!

  *  *  *

縱火者毀壞不了我們什麼,這是對的。但它的兇殘,我們卻必須認識清楚,這筆血債即使我們這一代沒出息,也得告之後代去討還,仇恨不是沒有代價可以冰消的!

長時間的旅行,受到飛機的威脅實在無法記下。在前線一個部隊,一個年青的吹號者為了過於勇敢的吹著告警號,給一顆炸彈結果了性命,頭手都支離破碎的丟到別處;在衡陽,一場大轟炸的火災之後,無數擺露在路旁的焦黑的屍體,他們都並不平坦的■著,而是左手向著天,或者右手撐著地,牙齒張開來;使我們看見這情形就曉得他們生前是怎樣掙扎著痛苦;在贛南,一個被炸斷了腳的平民,痛苦得失了人性,解下褲帶纏著自己的頸,強迫人家把他勒死;這些不一定我都看到,但相類的我卻隨處可以看到。他們的不幸,都同樣深深感動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類的進步之所由來,應該歸根到這若干萬年人類生活作息之合理,誰不愛在有太陽光的白天工作,在黑夜歇息呢?但是這種人類長時間習慣的生活秩序,現在卻被一種違反文明的力量完全倒置了。白天幾千幾萬人的生活完全停下來自早至黃昏都躲在黑暗潮濕的山洞裏,在那裏煮飯,在那裏躺臥,在那裏拉矢!整個城市都闇然無聲,使你在市街行走,有如走在一個剛從地底下發掘出來的古代的荒城!每個早上,人們就帶著皮衣箱、棉被、孩子、老人、炊具,移向城外去。挨晚才敢回來,在微弱的燈火下開始他們的生活!這是什麼生活呀?有時,當他們回來時看見自己的樓房已變了一堆破瓦了,他們的生活根據失了所在,這悲■的生活是人類可以有的嗎?

沒有比這給我更深刻了。我看見在縱火者的飛機來臨時人們的慌亂,我記得我曾看見過在飛機的低空飛行下,一對盲目的年老夫婦,要找地方隱蔽的情形,我知道在頭上飛著的祇是一架偵察機而已,但是機聲的轟響,顯然震驚著他們東闖西闖;就在那一剎那間,碰著電桿,踏著溝渠,最後才在一個墻壁下踡伏著。這是有點像卓別麟的喜劇,是可笑的,然而也正是淚。

也在這「喜劇」演出的不幾天,在同一的城市,我看見另一「喜劇」的演出。警報催促著人群潮向郊外走,路上擠得沒法子自由的走一步,但是卻有一部馬車在當中湧蕩著。我心裏在咒罵為什麼還要這樣排場?走路不可以麼,然而當我看見車裏睡著一個蓋著洋毯子的病人,我卻原諒他了。但路走得不遠,頭上就有了呼呼的聲音。

飛機呀,七架!人們向兩邊的田野疏散。這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的,那一部馬車,那一頭笨拙的畜牲,竟是那麼慌張地嘶叫起來,而且不受御者的指揮,東竄西闖,上下跳動;最後好容易才在一棵樹下停定。御者的情緒是緊張的,病者呢,當然也不會安靜的。

初到韶關,就曉得警報的工作做得好;但是還有朋友給我以警告,一天發八次警報是常有的,必須要機警謹慎才好。第二天警報就來了,我依照人家的指示走向河西,我隨著人群跑過一道浮橋,橋很小,而且極不堅固。成千成萬的腳底踏著橋板的聲音,混著婦人孩子的驚叫,一般的喘息,喧嘈是不可想象的,但雜在其間的人,卻沒有一個留意到這囂聲。

那正是炎夏。我跟兩個朋友躲在稀疏的松林裏的一棵小松下,位置高出城市之上,可以一覽城中的屋頂。殺人的飛機來了,據旁邊的一個小孩子最敏捷而正確的報告是十八架。現在和剛才距離的時間就祇有十分鐘光景,整個城市卻死寂得幾乎連一個微弱的呼吸都可以聽見,但卻常有一兩下雄雞的啼叫。

高射砲在瞄著飛機打去,彈丸像金魚吐沬般的

一個一個在飛機旁爆擊,飛機不敢低飛。空襲的目標在車站,殺人的飛機沿著鐵路線丟著炸彈。一口一口的黑煙接連的冒著,有點像火車頭高速度行走時的冒煙。

警報解除後,在市街上碰到法國記者李蒙夫婦,據說他們就躲在車站不遠的地方。李蒙手裏還拿著一塊撿來的炸彈碎片,估計炸彈的重量當有一百五十磅以上。

我們跟著到了旅居談天。李蒙說他所受的這次轟炸的遭遇,還是生平第一次。

「假使這塊破片中了我的腦部」,他拿著破片向頭上一比,卻沒有說下去。大家望著他的天真而苦笑,也沒有說話。

是的,現在中國人對於空襲的經驗,比諸很多外國人都會豐富得多。而對於殺人的飛機的仇恨也遍植在萬眾的心裏。有一個故事足以發笑的。在鄉間,殺人的飛機常常低空飛行,幾乎連兇手的一撮小鬍子,一副猙獰的笑臉都看得清楚。因此,有些鄉下人就憤恨得跳起來,竟有人拿起一根竹竿,想把它像拂墻頂的蜘蛛網那麼地拂下來。

這故事不祗值得一笑,而是告訴人們對於殺人的飛機之痛恨,是萬眾同一的。這些憤恨,每一個駐華記者都將會大量的看到,而他本身也將會發出同一的憤恨。

  *  *  *

縱火者儘可以縱火,殺人者儘可以殺人,但是對於我們憤恨的心情卻不足以燒殺,因為它是深植在所有中國人心裏的。

「薄月照著破瓦場,青年人為了明朝的建業,在危墻上寫著「誰燒去你的樓房?這是日本的真面目!」在告訴人復仇之所應由!他們也滴下眼淚了,那是為悲憤所激動的含恨的眼淚啊!」

在一首詩中,我寫下這幾句,「但那橫貫在人們心中的憤恨,卻不是我這無力的詩句可以表現其萬一的啊!」

劉火子
寫於:1939年10月香港
刊於:1939年11月25至27日,《星島日報》星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都市的午景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標金局裡的人散了, 堂皇的寫字間也空著肚子 看那意大利批檔的門階, 流注著白色的人流, 而雪鐵龍車子又把這人流帶走, 一隊,一隊,水中的游魚哪! 白色的人流把Cafe的肚子充實了, 豐滿的Tiffin,奇味的飲品, 雷電x播散著爵士歌音, 一口茶,一口煙, 笑語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煩雜的機聲戛然停止了, 黑洞洞的機房放走了人, 揩著汗珠,喘息! 低矮的門階, 流注著黑色的人流, 涼風拂去心之鬱抑, 才知道陽光那麼令人可愛! 肚子空了,走吧, 行人道上游著疲憊的人魚, 街頭,渠邊,蹲滿了人, 兩碗茶,一件腐餅, 耳間還存著權威者吆喝的厲聲, 一陣愁,一陣怨, 悲憤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劉火子 寫於:1934年8月 刊於:1934年11月23日,《南華日報》勁草

劉麗北:編者的話

讀者看到這些文字時,盤踞在我心頭數年的責任重負終可以放下了。這重負不僅是對父親劉火子深切的懷念,也是將這些對香港早期文學研究十分有用的珍貴資料整理重新公布於眾,讓有心人可以使用。 一九九零年春節,我離開生活多年的上海到香港定居。臨行前,父親囑托我,到香港後,一定要設法找一位筆名叫小思的盧瑋鑾女士。大約是一九八八年,盧瑋鑾女士曾經到上海托人找過父親,想瞭解三十年代香港文壇的舊事,可惜當時父親腦硬膜出血,正在醫院搶救,錯失了見面的機會。父親事後得知此事,深感遺憾,可是因健康日差,一直未能聯絡盧女士。 我在香港小思老師家里見到她搜集整理的幾百位香港作家的資料,其中關於劉火子的資料也有一疊卡片,有些內容竟然是我從未聽聞的。這時我才知道,儘管父親自一九五一年離開香港後再也沒能重返這塊生他育他的土地,可如今在香港還有人留意著他,還有人在搜集他三十年代在香港文學活動中的有關資料。 父親在上海《文匯報》當了二十年夜班總編輯,也許,新聞工作本身已是一種節奏非常緊張的工作,更何況是連續幾千個以夜當日耗盡心血的日子;之後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父親被「反動文人」的帽子壓得抬不起頭,因此自我們懂事以來,雖然聽說父親有「詩人劉火子」的雅稱,卻幾乎沒見父親寫過詩。改革開放後,父親見到中國重現生機,沉寂了多年的詩興又重回,寫了一些謳歌建設的詩,亦有意將自己三、四十年代的舊作整理出來,可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完成這份心願了。 一九九七年,母親在父親去世後的第七年也辭世了,在整理父母的遺物時,我和弟妹們發現父親留下的字跡凌亂的詩稿。妹妹麗星將部分詩稿謄抄出來,有些看不清的地方畫上了問號。最初我只是打算為父親出版一本詩集,也算了卻子女紀念父親的一樁心事。這時恰巧見到劉以鬯主編,香港市政局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里面收集了父親劉火子的條目。一方面,條目認可了父親是香港文壇的一員,另一方面,條目的資料又簡單到令我深感不足。我瞭解到香港藝術發展局將保存和研究香港文學資料作為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促使我想將父親三、四十年代寫的詩歌、文章儘可能地整理出來,我認為這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宗旨是相符的,也是一件有裨益的事。 由於戰亂的原因,父親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逃離香港時,將香港寫的全部作品丟失了;第二次從桂林撤退逃難,又丟光了在桂林寫的作品;之後多次被迫匆匆離開一個城市,什麼都沒能留下。面對

常見問題

1、劉火子是誰? 劉火子(1911-1990)是少數能夠被中國主流文化界認同的香港詩人、報人和世界語(Esperanto)專家,他曾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及上海《文匯報》副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上海分社副總編輯,《中國百科年鑑》創始人,主編。他首創了改革中國報紙橫向排版的「八欄編排法」及創編了新中國第一本綜合性年鑒--《中國大百科年鑒》。 2、重要性在哪里? 劉火子在1981年寫給盧瑋鑾(小思)女士的信中曾說過:「1936至1941年這個時期,香港文壇的確經歷著它從來沒有過的最光輝的年代,可惜長時間以來卻很少有人提起過它,這是不公平的。當今既然有人對地區性文藝,例如對被稱為文化城的桂林,對被稱為孤島的上海進行研究,那麼對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文藝的研究就不應有所例外」。 以往對於劉火子的認識僅限於他對中國報業的貢獻,對他在文學方面(特別是香港早期文學)的貢獻所述不多。事實上劉火子在香港新文學發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份量。劉火子從事文學,尤其是新詩創作延續半個世紀;結識的朋友不僅有香港早期文學青年,亦有大批南下香港的著名北方文人,研究劉火子可以對三、四十年代香港文學的深度和廣度有更多的瞭解。 3、博客建立的過程是? 確切的日期說不清楚。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春節收到第一份資料手稿開始。其後一直忙於收集資料及查證資料,遍訪了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香港大會堂圖書館等數家圖書館。緊接著又忙於資料的編輯及核對。大部份原始資料年代久遠,字跡模糊或潦草不清,僅人手輸入電腦就耗費了無數時間,直到2002年初才進行網站的建設工作。因為免費空間到期,內容在2008年開始博客化,現在除了缺失的資料外,已經基本完成博客化。 4、博客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博客為保存史料而開設,含劉火子的詩稿、文獻、照片、研究及動向,為研究香港文學提供最真實可靠的材料。同時由於年代久遠,很多資料散失,也希望有心人提供相關的資料。 目前有:詩稿57篇、翻譯詩歌5篇、長篇通訊(紅香爐的百年祭)17篇、特稿4篇、散文6篇、回憶錄8篇(這個詞匯不太準確,也請有心人幫這個欄目起一個名字)、評論3篇,以及一些舊的照片和相關懷念的文章。 5、為什麼用博客進行出版? 主要的原因是方便這些資料能夠更為方便地被查找,也因為博客是免費的,可以長期保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