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島上的婦女們怎樣過這夏天——替她們算一算賬

今年女子的夏裝實在新奇得可以了。假如我們打從皇后大道走過的時候,我們便可以目不暇接地看見很多打扮得各款各樣服裝的女子從你身邊擦過。她們操著各種方言,面上塗得紅斑斑,睫毛一根一根的插在眼皮的邊緣,或者兩塊黑黑的玻璃鑲著白邊的眼鏡分掛在鼻梁的兩邊,旗袍是短短的,露出兩支半截的腳高跟的皮鞋也怪有趣的露出塗了紅的腳趾,一個大得莫名其妙的白手袋掛在腕上,施然地在人行路上走著。有時一陣濃香送到你的鼻上,使你覺到今年女子的夏裝實在太艷冶了。

是的,今年比去年顯然是艷冶得多了。這原因正像「文化南移」似的,有一幫把一切窮極奢華的生活方式搬到島上來的小姐太太們,她們一向在大上海或其他大都市生活,對於衣食住是講究的,來到這永遠沒有飛機轟炸的香港來,也繼續地講究下去,這麼一來就成了風氣了,連一向住在香港的富有婦女,也爭相效尤了。你看,她們天天在打扮,上酒館、上舞場、上戲院、上百貨公司,生活享受得非常美滿,不過,如果你問她們﹕今天廣州給炸得怎樣了?卻是她們感到掃興的。因為她們每天花在化妝上的時間已很不少,譬如到理髮店去梳一個頭,塗一回粉,染一回手指甲和腳趾甲……這樣起碼就要花去三個鐘頭,其餘還有很多化妝上的瑣事,是我們不及知的,這樣便使得她們忙到連報紙都沒時間看了。

現在且讓我們來計算一下,一個女子在夏天要花多少的錢?今年做旗袍最流行的布料據說是「尼仁」(Linon),價錢相當貴,每碼約值三塊錢,即使今年的旗袍比往年短了五六寸光景,但每一件也需三碼,連手工各項合計每件至少需十多塊錢,如果做一件絲綢的,那布價與人工都成正比例增加,自然更可觀了。固然,便宜一點的未嘗沒有,但是不少來自東南亞島國,一些冒牌富有的婦女們正是這類貨品的主顧。不過值得奇怪的,就是國貨布疋,在香港一般婦女竟視同可怕的「仇貨」(!)永遠不會把它批在身上。

其次,一雙白皮的高跟鞋,五六塊錢是一般的市價,一個大得莫名其妙的白手袋,四五塊錢是適中的價格,一對薄得像玻璃似得絲襪,約需三塊錢,手袋裏的化妝品——口紅、脂粉、指甲水,不管甚麼牌子,總在六七元的數目,而一個鑲白邊的黑晶眼鏡,也值得兩塊錢。其餘像內衣以及各種零星小物,為數也很可觀。至於天天到理髮店梳頭啦,把睫毛弄得粗硬啦……這些手續費自然也不會很少的啊!

總之,根據上邊各項數目合計,大約每個女子花在夏天的至少是四五十塊錢,這還是一件計算,如果每樣多添置一件的話,其數目當然照比例增加。

把這麼多的錢花在爭奇鬥勝的化妝上,實在有點太奢侈了,留守祖國的婦女們已經一批一批的穿起救護隊或服務團的工作服,跑上前線去,她們覺得唯一的美麗就是工作。這些且不必說,就算在祖國後方的婦女們,也穿著藍色的布衣,即使她們的外表覺得不美,(?)但是她們素樸的觀念和獻身的精神卻是比都市這種徒會賣弄風姿的婦女美得多哩!

劉火子
刊於:1938年6月9日,香港《大眾日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都市的午景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標金局裡的人散了, 堂皇的寫字間也空著肚子 看那意大利批檔的門階, 流注著白色的人流, 而雪鐵龍車子又把這人流帶走, 一隊,一隊,水中的游魚哪! 白色的人流把Cafe的肚子充實了, 豐滿的Tiffin,奇味的飲品, 雷電x播散著爵士歌音, 一口茶,一口煙, 笑語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金屬的鐘音迴蕩於都市之空間, 一下,一下,緊敲著人們之顆心。 於是煩雜的機聲戛然停止了, 黑洞洞的機房放走了人, 揩著汗珠,喘息! 低矮的門階, 流注著黑色的人流, 涼風拂去心之鬱抑, 才知道陽光那麼令人可愛! 肚子空了,走吧, 行人道上游著疲憊的人魚, 街頭,渠邊,蹲滿了人, 兩碗茶,一件腐餅, 耳間還存著權威者吆喝的厲聲, 一陣愁,一陣怨, 悲憤消磨這短促的一瞬。 長短鐘針交指著正午的太陽, 說這是最平等的一瞬吧; 而地獄與天堂間的距離呢,遠著呵! 劉火子 寫於:1934年8月 刊於:1934年11月23日,《南華日報》勁草

劉麗北:編者的話

讀者看到這些文字時,盤踞在我心頭數年的責任重負終可以放下了。這重負不僅是對父親劉火子深切的懷念,也是將這些對香港早期文學研究十分有用的珍貴資料整理重新公布於眾,讓有心人可以使用。 一九九零年春節,我離開生活多年的上海到香港定居。臨行前,父親囑托我,到香港後,一定要設法找一位筆名叫小思的盧瑋鑾女士。大約是一九八八年,盧瑋鑾女士曾經到上海托人找過父親,想瞭解三十年代香港文壇的舊事,可惜當時父親腦硬膜出血,正在醫院搶救,錯失了見面的機會。父親事後得知此事,深感遺憾,可是因健康日差,一直未能聯絡盧女士。 我在香港小思老師家里見到她搜集整理的幾百位香港作家的資料,其中關於劉火子的資料也有一疊卡片,有些內容竟然是我從未聽聞的。這時我才知道,儘管父親自一九五一年離開香港後再也沒能重返這塊生他育他的土地,可如今在香港還有人留意著他,還有人在搜集他三十年代在香港文學活動中的有關資料。 父親在上海《文匯報》當了二十年夜班總編輯,也許,新聞工作本身已是一種節奏非常緊張的工作,更何況是連續幾千個以夜當日耗盡心血的日子;之後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父親被「反動文人」的帽子壓得抬不起頭,因此自我們懂事以來,雖然聽說父親有「詩人劉火子」的雅稱,卻幾乎沒見父親寫過詩。改革開放後,父親見到中國重現生機,沉寂了多年的詩興又重回,寫了一些謳歌建設的詩,亦有意將自己三、四十年代的舊作整理出來,可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完成這份心願了。 一九九七年,母親在父親去世後的第七年也辭世了,在整理父母的遺物時,我和弟妹們發現父親留下的字跡凌亂的詩稿。妹妹麗星將部分詩稿謄抄出來,有些看不清的地方畫上了問號。最初我只是打算為父親出版一本詩集,也算了卻子女紀念父親的一樁心事。這時恰巧見到劉以鬯主編,香港市政局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里面收集了父親劉火子的條目。一方面,條目認可了父親是香港文壇的一員,另一方面,條目的資料又簡單到令我深感不足。我瞭解到香港藝術發展局將保存和研究香港文學資料作為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促使我想將父親三、四十年代寫的詩歌、文章儘可能地整理出來,我認為這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宗旨是相符的,也是一件有裨益的事。 由於戰亂的原因,父親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逃離香港時,將香港寫的全部作品丟失了;第二次從桂林撤退逃難,又丟光了在桂林寫的作品;之後多次被迫匆匆離開一個城市,什麼都沒能留下。面對

訪問香公(香翰屏將軍)

香翰屏(1890-1978),字墨林。廣東合浦縣人。1936年10月28日任命國民革命軍中將。 1937年11月10日任第三戰區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抗戰期間,香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後回粵復任第四路軍副總司令,兼任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1月-1945年1月任閩粵贛邊區總司令。1940年在職第四戰區兼任「挺進縱隊東江指揮所」主任。愛護士兵,紀律嚴明,得到同事士卒的愛戴.。 一 日本南支派遣軍的頭目們,在地圖上用紅色的鉛筆在博羅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匪區」;跟著又用藍色的鉛筆在惠陽的名字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良民區」。這兩個不同意義的稱呼,實際上都是一樣的侮辱,而後者尤甚。所謂「良民」無非說可以夠資格做順民而已。不過這侮辱,在過去有不少惠陽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覺得日本飛機轟炸惠陽比轟炸博羅在程度上確乎輕淺得多;因之有一個時期日本飛機在惠陽上空飛過,而一些無知的土民卻可以滿不在乎的站著仰頭看,彷彿那些飛機與他們是有親誼的,永遠不會丟炸彈的樣子。從這事實看來,過去的惠陽民氣是低落的。 不過現在是覺醒了!第一,日本的飛機到底是殺人的(最近就丟了不少次炸彈),第二,戰區的政工大隊、社教的工作團等都在這裡開展了工作。特別是第三點,游擊指揮所坐鎮在這裡,在民眾中建立了信心。而對於民眾工作的實施也非常積極。據說游擊指揮所主任香公(香瀚屏)為了這工作,就常出發到各個鄉鎮去,緊緊地抓住機會,出現在民眾之前,對他們講解時事,慰問,給他們以興奮。現在,」軍民合作站「是遍地設立起來了,曾經在一次大反攻中發揮了他們的最高效能!  「幾月前這裡的民氣是非常低落的,現在才好哩!」一個早上,我有機緣見到香公,問及民眾情形之後,他這樣的回答我:「如今,軍民合作站在很多鄉鎮中建立起來了,山西的民運怎樣好,可惜我們沒有機會看過,但我相信我這裡做的也不壞」!說得好像很興奮!  是的,一個軍政長官長官能夠注意到民眾工作的,無疑一定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一個例子,那天同他談到食糧價格高漲,以及禁止牲畜出口問題。他說牛是絕對禁止出口的,因為這是對於農力的關係。而豬雞之類。第一,人們不一定要吃,第二,輸運出口,也是對外貿易之一,而且主要的還可以讓老百姓從此賺幾個錢。所以他還不打算禁,雖然這必然使得豬雞會因此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