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子在1981年底,寫信給香港一位研究香港早期新文學的學者說:「1936-1941這個時期,香港文壇的確經歷著它從來沒有過的最輝煌的年代。可惜長時期以來卻很少有人提起過它,這是不公平的。當今既然有人對地區性文藝,例如對被稱為文化城的桂林,對被稱為孤島的上海都進行研究,那麼對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文藝的研究就不應有所例外。」劉火子親歷了這輝煌年代。 我是劉火子長女,幾年前整理父母遺物時,發現父親一些零散的舊作品,結合香港學者前輩們已經收集整理的資料,我從香港、廣州、北京、上海多家圖書館搜尋三四十年代劉火子發表的原作及覆實出處,父親在香港新文學運動中的文學創作,文藝團體組織,文藝活動發起等方面的資料逐漸完整和清晰。 劉火子,1911年8月出生於香港,1990年11月卒於上海。原名劉培燊,根據他本人的履歷表所寫,除劉火子外,另有筆名劉寧、劉朗、劉良月等。(目前的資料中,未發現使用後兩個筆名的任何作品,有待日後努力) 劉火子最為人熟悉的是詩歌創作。朋友們也愛稱他「詩人火子」。現存最早的詩歌是的1934年9月發表在香港詩刊《今日詩歌》上的《最後列車》(香港大學圖書館存),到1984年8月創作,次年發表在香港《文匯報》上的最後一首長詩《誰笑到最後最好》為止,新詩創作整整五十年。除了詩歌外,劉火子在記敘散文、詩論、通訊、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方面都有涉足,當然寫得最多和最好的還是新詩。 走上文學創作的初期,劉火子就遵奉「藝術是屬於民眾的」的教誨,他在1934年寫道:「中國從事詩的創作的人,至少都要能夠把握著客觀的現實的動的所在……,運用細致的感覺,火熱的情感……盡情地暴露。」(香港詩刊《今日詩歌》〈中國為什麼沒有偉大的詩人〉)從他的詩作來看,他也為此堅持不懈了五十年。 為了方便分析,劉火子文學創作歷程按他生活的地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從開始文學創作的1933年到因香港淪陷被迫離開的1941年。這八年時間是劉火子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詩作散文評論譯文,形式多樣,數量豐富。 這個八年又可按劉火子投身報界,任戰地記者的1938年為分界線,細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段從1933年香港《天南日報》起到1938年任香港《珠江日報》戰地記者前。文學創作有小說、詩論、特寫和詩歌。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抨擊城市貧富懸殊的兩極生活。陳智德先生在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詩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