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耕五十年——劉火子的文學創作歷程




劉火子在1981年底,寫信給香港一位研究香港早期新文學的學者說:「1936-1941這個時期,香港文壇的確經歷著它從來沒有過的最輝煌的年代。可惜長時期以來卻很少有人提起過它,這是不公平的。當今既然有人對地區性文藝,例如對被稱為文化城的桂林,對被稱為孤島的上海都進行研究,那麼對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文藝的研究就不應有所例外。」劉火子親歷了這輝煌年代。

我是劉火子長女,幾年前整理父母遺物時,發現父親一些零散的舊作品,結合香港學者前輩們已經收集整理的資料,我從香港、廣州、北京、上海多家圖書館搜尋三四十年代劉火子發表的原作及覆實出處,父親在香港新文學運動中的文學創作,文藝團體組織,文藝活動發起等方面的資料逐漸完整和清晰。

劉火子,1911年8月出生於香港,1990年11月卒於上海。原名劉培燊,根據他本人的履歷表所寫,除劉火子外,另有筆名劉寧、劉朗、劉良月等。(目前的資料中,未發現使用後兩個筆名的任何作品,有待日後努力)

劉火子最為人熟悉的是詩歌創作。朋友們也愛稱他「詩人火子」。現存最早的詩歌是的1934年9月發表在香港詩刊《今日詩歌》上的《最後列車》(香港大學圖書館存),到1984年8月創作,次年發表在香港《文匯報》上的最後一首長詩《誰笑到最後最好》為止,新詩創作整整五十年。除了詩歌外,劉火子在記敘散文、詩論、通訊、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方面都有涉足,當然寫得最多和最好的還是新詩。

走上文學創作的初期,劉火子就遵奉「藝術是屬於民眾的」的教誨,他在1934年寫道:「中國從事詩的創作的人,至少都要能夠把握著客觀的現實的動的所在……,運用細致的感覺,火熱的情感……盡情地暴露。」(香港詩刊《今日詩歌》〈中國為什麼沒有偉大的詩人〉)從他的詩作來看,他也為此堅持不懈了五十年。

為了方便分析,劉火子文學創作歷程按他生活的地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從開始文學創作的1933年到因香港淪陷被迫離開的1941年。這八年時間是劉火子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詩作散文評論譯文,形式多樣,數量豐富。

這個八年又可按劉火子投身報界,任戰地記者的1938年為分界線,細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段從1933年香港《天南日報》起到1938年任香港《珠江日報》戰地記者前。文學創作有小說、詩論、特寫和詩歌。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抨擊城市貧富懸殊的兩極生活。陳智德先生在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詩選里,選入1934年發表在《南華日報》的詩歌〈都市的午景〉,很能代表這階段的主題。詩中用正午的特定時刻,長針短針交指在一起,看似最平等的一刻,表現窮富兩種極端不平等的生活。富人們乘坐「雪鐵龍」去享受大餐,打工仔卻蹲在街頭、渠邊,兩碗茶,一件腐餅,悲憤消磨這短暫的一瞬……

1934年,劉火子發表在《南華日報》上的〈論「現代」詩〉篇長近萬字。作者非常詳細地閱讀了三十一冊《現代》雜誌上九十名詩人寫的二百餘首詩,除了肯定「現代」詩在提高新詩地位所作的努力和成效外,還認為現代詩不應當是「只會歌頌都市的文明,摩天樓的崇高,跳舞場的熱鬧,或者自身的哀憐,夢的憧憬……」而應該放在都市的黑面,下層人的痛苦上來。在寫作手法上,批評某些詩太過神秘,令人費解。

據劉火子自己回憶,在這之前一年的1933年上半年,他曾經在《天南日報》上發表過文學評論文章〈普羅文學概論〉,1935年在《大眾日報》上發表〈新文學十二講〉,可惜均未能找到當年的報紙,無法看到相關的內容。幸好香港香港大學圖書館保存了一本1934年劉火子主編的《今日詩歌》創刊號,收入一篇劉火子的文藝評論文章〈詩話:中國為什麼沒有偉大詩人〉,可以證明作為一名香港本地成長的文學愛好者,劉火子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新聞學萌芽時期,在文藝理論方面做出嘗試,是難能可貴的。

1938年6月,短短一個月,劉火子在香港《大眾日報》上以劉寧筆名發表的幾篇香港市民生活的特寫,如〈「娛樂」門前一瞥〉、〈島上的婦女們怎樣過這夏天〉等以白描手法捕捉有錢又有閑的中環麗人一個生活鏡頭,讀來亦頗有趣味。

在香港生活的後階段,日軍侵華,民族矛盾急劇上升。劉火子被香港《珠江日報》延攬擔任戰地記者,在一年半多的時間裏,在廣東、廣西、湖南,經歷一個個抗日戰場實地采訪,除了以劉寧為筆名發表的戰地通訊外,劉火子在抗戰激情的鼓舞下,寫下了幾十首熱情激昂的抗戰詩歌。1939-1940年間,華南戰地的所見所聞均成詩,題材廣泛,感情充沛,詩意盎然。一陣優雅的歌聲,一堵墨跡斑斑的牆,籠罩山巒的晨霧,片片墜落的樹葉,路邊無名英雄的墓冢,民工修築又掘開的公路,搖晃的獨輪車,一口老水井……全都成了一首首抗日詩歌的切入點。所見所聞所感而成詩,有血有肉,感情誠摯,又有南方的風景風貌,語言習慣,自有香港人的特色,非一般口號詩空洞無力可比。

我尤其喜愛他寫的〈海——贈艾青兄〉。記得父親說過,當時艾青與他同住,兩人各據床的一頭寫詩。〈海〉寫於1939年。「我是海,無數水族寄生於我的碧蒼的海啊!」「太陽在我胸中,月亮在我胸中,星星在我胸中,那浮遊於太空的無軌的白雲列車——在我的胸中!」明朗的天空倒映在海面上,「沒有律動的生命是寂寞的生命,沒有律動生命的人是悲慘的人……」這首看似詠物的詩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很快就轉入主題,你看,「祖先遺留給我一個偉大的家!我的粗豪的雙臂,我的高音階的呼嘯,捍衛我的家!對於仇敵我是永不低頭的,誰敢入寇我的家呀?譬如那鼠竊般的礁石,卑鄙地立在我的門限,我必以白手帕揮達他的前額,然後我以怒拳或者堅硬的手指,敲打他,或者抓穿他的肚皮,一直看著他的倒下!於是我勝利地歌唱了!」詩中用西方武士決鬥前揮舞白手帕的動作,比喻驚濤拍岸的浪花,進而表示中華民族誓與入侵的日寇決一死戰的氣概,又形象又生動,聲音和動感,呼之欲出。父親說過,他非常喜歡郭沫若寫流星的那句詩:像那提著燈籠的夜行人。「那浮遊於太空的無軌的白雲列車」亦有類似的韻味。

在北京圖書館找到父親同一時期發表在香港《珠江日報》、《新華南》上的數篇戰地通訊,有些通訊的內容正是父親詩歌的主題,例如詩歌〈公路〉的內容,也在通訊中提及:民工為了阻延日軍前進,連夜把修建好的公路又掘破了。同一件事,同一個作者,用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來表達,倒是一件有趣的事。

這階段賽馬可能是香港人非常熱衷的事。1941年2月劉火子有篇散文《馬票》發表在《星島日報.星座》上。5月,又有一首極富香港色彩的詩〈馬〉,發表在香港《大公報》上。詩中寫道,一匹來自蒙古的馬「Vitamin M」在Derby賽事中倒下,而也許在同一個時間裡,它的大兄,「馱負著英勇的戰士沖進戰場,嘶鳴著、仇恨著、奔跳著,……被一陣彈雨擊中」抗日殺敵的內容竟如此委婉巧妙地表達在詩中。

1941年2月,為端木蕻良主編的《時代文學》而寫的六首小詩〈陰鬱的書簡——給盲者.給聾者.給啞者.給死者.給肢體殘廢者.給先知者〉含蓄、雋永,富哲理,展現出劉火子詩創作的另一種風格。

1941年12月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劉火子在淪陷後十天就徒步離開香港。這里要特別提及的是一個月後,劉火子在韶關《建國日報》發表的長篇敘事散文〈紅香爐的百年祭〉,全文兩萬多字,連載17天。當時香港聚集了很多南下的北方文人,他們從旅居者的心態寫過香港淪陷的經歷,但是劉火子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道香港人。在這塊土地上,有至親,有朋友,有熟悉的鄰居和習以為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旦仇敵入侵,家園被毀,心中的痛惜和悲憤,躍然紙上。當時父親在報社當記者,人脈廣,消息多,觀察強,以香港人的視角和心態去寫所聞、所見、所為,種種細節,格外生動。相信因為戰爭緣故,這份報紙未能流入香港,現在在廣州圖書館重新找到原件,它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一定會被人們重視。

第二部份,1942年到1951年的十年間,是劉火子一生中最為顛沛流離的日子。離開香港後,先到韶關,輾轉到廣西桂林,之後又到過重慶、上海,最後又回到香港。這段時期,劉火子也經歷了《廣西晚報》、《商務日報》、《文匯報》等多家報紙擔任編輯、主編和總編輯從事新聞工作的事業發展過程。

在詩歌創作方面發現大約有十餘篇。在桂林、重慶、上海和回到香港後寫的都有。其中1945年12月,重慶《中國詩壇》上發表的〈零時〉,與當年初涉文壇時寫的〈都市的午景〉一樣,對時間充滿強烈感觸。抗日戰爭勝利了,「零時」自遠方跑來了!「腐爛的日子已流到最後一滴,新生的日子胎動了!」「零時」「緊拍著每一扇封閉的門扉……叫醒了曙光,叫醒了太陽!」詩風依然真誠熱情。

第三部份是1951年後到上海生活的三十年。這個期間,劉火子的詩非常少,直到1976年10月才重新開始。例如〈早安〉、〈一切都過去了〉、〈沖浪〉,十年噩夢結束,新生活正重新起步,劉火子抒發對未來的憧憬。1984年8月完成最後的一首長詩〈誰笑到最後最好〉,詩創作五十年。劉火子寫詩開始於香港,帶有一點地方特色:即偶爾會用希臘神話,聖經故事,或個別的英語單詞加插在詩中的習慣,而且一直到保留最後一首詩歌中。

自1981年起,劉火子開始寫些回憶文章,絕大部分是香港的人和事,例如〈香港有聲了!——追記1936年香港舉行的魯迅追悼會〉,〈懷谷柳〉,有一篇文章〈關於香港文藝界的活動〉,是廣東省黨史研究室派人採訪父親的談話記錄。原文是油印的,是我所知道父親唯一較完整提及香港文學活動的記錄。由山東師範大學的副校長葉錦田先生牽的線,他在三十年代香港文壇上也活躍過,是《天南日報》四方論戰的其中一派。

有一篇劉火子未及完成發表的回憶楊剛的文章〈望——〉,大約寫作與1986年左右,未能完成,內容是回憶三十年代楊剛在香港的文藝活動及劉火子與她的交往。2008年經整理之後,發表在香港的《爐峰雅集》,改名為〈記楊剛幾樁事〉這是劉火子最後一篇紀念文章。

劉麗北
2004年5月26日

為嶺南大學「三、四○年代香港詩座談會」發言稿,後刊於《鑪峰文集2007》(2008年3月),網站發表為全文版。

衍生閱讀
香港書城:鑪峰文集2007
嶺南大學:三、四○年代香港詩座談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訪問香公(香翰屏將軍)

香翰屏(1890-1978),字墨林。廣東合浦縣人。1936年10月28日任命國民革命軍中將。 1937年11月10日任第三戰區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抗戰期間,香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後回粵復任第四路軍副總司令,兼任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1月-1945年1月任閩粵贛邊區總司令。1940年在職第四戰區兼任「挺進縱隊東江指揮所」主任。愛護士兵,紀律嚴明,得到同事士卒的愛戴.。 一 日本南支派遣軍的頭目們,在地圖上用紅色的鉛筆在博羅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匪區」;跟著又用藍色的鉛筆在惠陽的名字上,打了一個圓圈,說這是「良民區」。這兩個不同意義的稱呼,實際上都是一樣的侮辱,而後者尤甚。所謂「良民」無非說可以夠資格做順民而已。不過這侮辱,在過去有不少惠陽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覺得日本飛機轟炸惠陽比轟炸博羅在程度上確乎輕淺得多;因之有一個時期日本飛機在惠陽上空飛過,而一些無知的土民卻可以滿不在乎的站著仰頭看,彷彿那些飛機與他們是有親誼的,永遠不會丟炸彈的樣子。從這事實看來,過去的惠陽民氣是低落的。 不過現在是覺醒了!第一,日本的飛機到底是殺人的(最近就丟了不少次炸彈),第二,戰區的政工大隊、社教的工作團等都在這裡開展了工作。特別是第三點,游擊指揮所坐鎮在這裡,在民眾中建立了信心。而對於民眾工作的實施也非常積極。據說游擊指揮所主任香公(香瀚屏)為了這工作,就常出發到各個鄉鎮去,緊緊地抓住機會,出現在民眾之前,對他們講解時事,慰問,給他們以興奮。現在,」軍民合作站「是遍地設立起來了,曾經在一次大反攻中發揮了他們的最高效能!  「幾月前這裡的民氣是非常低落的,現在才好哩!」一個早上,我有機緣見到香公,問及民眾情形之後,他這樣的回答我:「如今,軍民合作站在很多鄉鎮中建立起來了,山西的民運怎樣好,可惜我們沒有機會看過,但我相信我這裡做的也不壞」!說得好像很興奮!  是的,一個軍政長官長官能夠注意到民眾工作的,無疑一定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一個例子,那天同他談到食糧價格高漲,以及禁止牲畜出口問題。他說牛是絕對禁止出口的,因為這是對於農力的關係。而豬雞之類。第一,人們不一定要吃,第二,輸運出口,也是對外貿易之一,而且主要的還可以讓老百姓從此賺幾個錢。所以他還不打算禁,雖然這必然使...

許定銘文集内的劉火子資料

劉火子 26 十月, 2014 *香港微光出版社、*島上社、《紅豆》、《華僑日報》、《大眾日報》、《大光報》、《大同日報》、《島上》、《循環日報》、《今日詩歌》、《伴侶》、聶紺弩、劉火子、劉麗北 慕容羽軍 火子為紺弩寫序 聶紺弩﹙1903~1986﹚一九四O及五O年代在香港出過好幾本書,其中有一本雜文《寸磔紙老虎》(香港求實出版社,一九五一),厚一四四頁,收雜寫四十多篇。紺弩在〈題記〉中說,這些文章原是香港《文匯報》〈編者的話〉的部分,發表時不署名,到現在出單行本了,才認祖歸宗,署名出版。至於書名《寸磔紙老虎》,含義更深:「寸磔」有千刀萬剮的分屍之意,「紙老虎」指的是「美帝」;書內文章寫於「抗美援朝」年代,全是政治嘲諷之作,如今看來是過時了,無甚可觀,但最特別的,此書居然由詩人劉火子寫序。 詩人劉火子(1911~1990)寫詩五十年,編詩刊、編報紙,還當過戰地記者,寫過不少戰地通訊,有詩集《不死的榮譽》(香港微光出版社,一九四O)傳世。一九五O年,劉火子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聶紺弩是新聞記者,他們每天晚上各佔書桌一角,各有各忙,有時埋首疾書,有時用毛筆醮紅墨水在白報紙上寫標題,有時用剪刀漿糊……。這樣的時間有八九個月,培養了兩人深厚的交情。 劉火子的這篇序文,不單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還記述了兩人交往的經過,可作為研究者的第一手資料。序文寫於一九五一年三月,兩個月後劉火子即離港北上定居上海。 拓荒者的足印 ──讀《紋身的牆──劉火子詩歌賞評》 我雖非生於香港,但在本地生活超過一「甲子」,我在此成長、受教育、工作……,這個育我、活我的南方小島是我深愛的家鄉。除了熱愛香港,我更愛本土文學,此所以一見有關香港文學史的書出版,不問內容是否充實,售價是否高昂,我均亳不猶豫購入,且迅即一口氣讀完,像: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1990)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 潘亞暾《香港文學史》(厦門鷺江出版社,1997)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湖北教育,1997) 施建偉《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1999)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等沒一遺漏,可惜,每次讀後都很失望。這些書都有個共同點:全是內地的學者所寫。正因為全由沒親身經歷的學人執筆,單靠紙上記錄,很...

陳智德:寫實作為信念——論劉火子

劉火子(1911-1990),原名劉培燊,曾用筆名火子、劉寧、劉朗等。廣東台山人,香港出生,二三年曾入讀廣州第三小學,二六年回港,二九年進香港華胄英文書院夜校,三三年至三七年間先後在香港數間中、小學任教,三六年與友人創設「香港新生兒童學園」,校址位於旺角奶路臣街。三八年任香港《大眾日報》記者,此後一直從事新聞工作。四二至四六年間,先後在韶關、桂林、重慶、上海等地報社工作,四七年回港任職於《新生晚報》,四八年參與香港《文匯報》的創辦,五零年接任《文匯報》總編輯,五一年離港赴滬,任職於上海《文匯報》,九零年在上海逝世。[1] 劉火子三十年代初開始在香港《南華日報》、《天南日報》等報刊發表詩作和評論,三四年出席由《南華日報》社長陳克文發起的文藝茶話會,同年與戴隱郎等組織「同社」,創辦《今日詩歌》,並任主編,三六年與李育中、杜格靈、王少陵等發起成立「香港文藝協會」。[2]三、四十年代,劉火子曾發表大量詩作,除香港《星島日報》、《大公報》、《華僑日報》、《時代文學》等報刊,並在上海的《文叢》、《烽火》、《文藝復興》、桂林的《詩創作》、重慶的《詩文學》等刊物上發表。詩集《不死的榮譽》,一九四零由香港微光出版社出版。[3] 在《今日詩歌》始創號發表的戴隱郎〈論象徵主義詩歌〉,詳細介紹了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源流和特色,顯示了三十年代香港詩人對李金髮及象徵主義詩的認同並非只是單純的模仿或趨新,而是具有理論上的認知,固然是香港新詩史上的重要論文;就在同一刊物上,劉火子的短論〈中國何以沒有偉大的詩人出現〉,顯示了三十年代香港詩人在象徵派和現代派以外的另一傾向,同樣具有特殊意義。 在該文中,劉火子針對五四至三十年代初,不少新詩多個人感興而少社會關懷的情況,提出批評,他說:「主要的原因,固然是由於客觀條件的影響所致,而多數詩人的眼光的狹隘,作品的陳腐無聊,也不是全無原因。不錯,中國的從事詩的創作的人的眼光是太狹隘了。他們所看見的是花的美好,是月的團圓,是歌詠人生的美滿,是傷感情愛的消失,是桃紅的笑,是暗啞的哭泣,這種蓋著天鵝絨被子而向著愛與美的追求的人,好像是和現實社會隔絕一樣,……所以,從這一點研究的結果,我以為中國的從事詩的創作的人,至少都要能夠把握著客觀的現實的動的所在,這樣,中國的詩才有出路,才會產生出偉大的詩人。」[4] 劉火子的觀點其實很簡單,而問題本身的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