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間,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姜椿芳等領導在接待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吉布尼來訪時,敏銳地吸取了對方的一條重要經驗,即在編輯或修訂百科全書的過程中,每年出版一大冊與之匹配的百科年鑒。這個想法獲得了鄧小平同志的贊成。理由非常清楚,當時中國計劃用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按學科分卷,出齊全套百科全書。而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層出不窮。怎樣才能把大量的最新資訊彙集起來,為正在編輯和已經出版的各學科卷作好資料準備或今後修訂時的資訊儲存,編好《百科年鑒》是最合理的選擇。 那時的工作效率真高,沒過幾天,這項重大的編輯出版任務就下達給上海分社。分社臨時黨組幾乎沒過夜就研究決定,由社領導成員劉火子主持此項對我國出版事業來說還是開創性的工作。此前,我早就耳聞,火子老是我國新聞界的一位傳奇式人物。他生於香港,早年以詩歌創作聞名。抗日戰爭爆發後,這位熱血青年先後在香港、桂林、重慶的多家報社擔任戰地記者、採訪部主任、副總編輯,直至香港《文匯報》的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聽從召喚,毅然從香港回到內地,出任上海《文匯報》副總編輯,直至「文革」,未能逃過一劫。 經驗老到的劉火子接受此項重任後,在總編輯陳虞孫的全力支持下,迅速抽調人員,組成年鑒編輯部,著手設計框架和重要條目,並組成由他親自帶隊的首次赴京組稿小組,共四人,兩位是資深編輯鄧德和徐葆璟,另一人便是當年被劃入「小青年」行列的我。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從此,我開始了在火子老身邊「學生意」。在以後長達三十餘年的編輯生涯中,這段經歷彌足珍貴。尤其是火子老的言傳身教、耳提命面,讓我的編輯生涯從一起步就站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是火子老擁有廣泛的人脈關係和優質的作者資源,使我一下子就明白,要想當一名好編輯,就得腳踏實地,從這裡起步。記得一進京,他就為我提供了一份長長的組稿物件名單,還逐一介紹了這些對象的專長、性格,直至個性化的聯繫方式。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其中有著名經濟學家駱耕漠、歷史學家黎澍、文化界前輩夏衍、時任石油部長孫大光、老資格的外交家宦鄉,等等。他怕我有「名人膽怯症」,只要一有空就親自帶我登門與這些名人接上關係。記得我們在孫大光部長的辦公室,在駱耕漠的書齋裡,一聊就是一二個小時。有時免不了開點「無軌電車」,但感情關係越拉越近了。 其次是火子老那鍥而不捨的韌勁,決不輕言放棄。在向黎...